账号:
密码:
霸天书 > 历史 > 重生1999:开启黑科技时代 > 重生1999:开启黑科技时代 第1123节
  基因丰富度非常重要,这意味着除了现有的新品种,还能培养出更新的,性能更强大的新品种。
  就拿水稻来说,农神为什么要去找什么原始的野败?
  那就是要找到原始的,丰富的基因,从头选择。
  人类发现,无论是哪个物种,不断的繁殖发展后,基因的差异度是不断缩减的,就连人类也是如此。有的专家判定,再这样繁殖下去,人类其实会最终灭绝。
  以前有很多人种,后来随着人类的交流,大家的基因不断接近。
  咳咳,扯远了,反正增加基因的种类并固定下来,对于后期的选择培养非常重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通过基因的检测倒推,屈萍团队锁定了五种菌落,最后找到了参与变异的三种菌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这就意味着能够准确培养,不用后期培养的时候什么都往培养皿里面堆,太浪费物资了。
  当新细菌重新稳定培养出来后,屈萍松了一口气,最害怕的就是培养出来的细菌要么不够大,要么鞭毛转速不够高,现在两者都齐活了,那就满足了基本的要求,后续的细节慢慢处理。
  “主任,该给它命名了。”手下小声的提醒,这么长时间来都是用代号称呼,不方便。
  屈萍想了想,很快就给这种细菌命名为“旋风菌”。
  旋风菌培养出来了,后续的观察一点都没少,最关键的是要弄清楚工作原理和工作极限。
  屈萍发现,这个细菌是靠溶液状态或者是溶液内的能量块为生的,它吃一口,就迅速的把能量转化了,从内部转子传动到鞭毛,然后推动细菌快速的移动,能量的转化几乎为令。
  这个是极其了不得的发现,这就意味着,这玩意一旦达到一定的数量,就可以让更大的设备快速移动起来,最妙的就是能量完全没有浪费。这是什么?这就是生物发动机的前置性条件!
  屈萍甚至设想过,继续将旋风菌无限增大,然后安置到船只上面,那么船只的速度将会有多少节?
  如果是用旋风菌搅动水流,水流带动飞机涡扇,那么飞机的速度又能达到多少?
  汽车呢?坦克呢?人类所有的交通工具都将会换掉热工作发动机。
  随着能量块的兴起,很多汽车已经开始抛弃汽油,选择了能量块直接使用或者是电车出行,但是这里面涉及到一个能量转换的比率问题。
  过去,汽车发动机的热值能达到40%都算是很厉害的,并且还不是稳定保持,这是实验室的数据,不是实测的数据。即便是实测数据,也是环境较好的条件下得出的结论,不能代表复杂多变的驾驶环境。
  这样的能源利用率也太拉胯了,不用担心污染也得考虑一下利用效率的问题啊。如果旋风菌做成了生物发动机,那就是几乎无损的能源利用率。那么以后大家的出行成本会更低,就跟大家都用管束列车出行一个概念。
  这个前景越想越美妙,屈萍立马联系了材料部门的团队,要求他们制造出一个小型的潜艇,前提必须是生物产品。
  “多大?”
  “五厘米左右就行,内部要有相对完善的传动系统,如果没有的话就给个密闭的壳子都好。”
  “哦,能问问你们要做什么吗?”
  “暂时不能,我会把简图发给你们,记住!必须是生物产品,能培养加工出来的,不要金属机械产品。”
  “好吧。”
  面对这样奇怪的要求,材料部门也没有多想,大家各司其职,即便是有合作关系,也不能强行打探别人的秘密,这是违反工作纪律的。
  但是生物产品搞出来的潜艇,是个什么概念?一下子就让人挠头了,没听说过潜艇是培养出来的啊。
  “头,要不我们就把硅藻壳给弄成个潜艇呗?反正最近管束通道出货大。”
  “好主意!我们可以先用生物膜搭建潜艇的框架,然后再通过硅藻的繁殖将硅藻壳布满潜艇的外壳。这样还能满足潜艇可以打开的要求,就这样吧!”
  材料部门自己的动手能力就不错,很快就做出了几个样本,屈萍看了之后非常的满意,当场就带回去了。
  将“潜艇”仔细打开,然后把旋风菌的身体放进了潜艇当中,鞭毛就露在外面了。
  刚一放进水里,潜艇当场消失,快到让人看不清,涂着红色点点的潜艇已经到了培养皿的边缘。
  “刚才的轨迹看清了吗?”
  “没看见,好在录像了。”
  “快快快!”
  团队迅速的忙活起来,好家伙,这个速度,直接一秒游出百倍于自身体长的距离,大家不通过慢镜头都看不清。
  再次逮住一个旋风菌后,塞进了小型潜艇中。
  这样一搞,观赏鱼缸大小的培养皿就乱了起来。
  这两个旋风菌身上套着壳壳,还有这红点,视觉效拉满,它们确实没有视觉,但是身上绑着东西,给谁都不舒服,于是这两个旋风菌就玩命的乱窜。
  奇妙的是,无论怎么乱窜,它们根本都撞不到一起。或许这样的速度对于它们来说不算快,就好似两个跑步的人迎面跑来,反应时间很足够。
  过了两个小时,这两个旋风菌就不动了。
  “诶?这是怎么了?”
  “应该是饿死了,蹿了这么久,身上套着潜艇无法进食,所以……”
  “对哦,竟然忘了这件事……现在解开潜艇的外壳,单独喂食一下,说不定还能抢救过来。”
  事情确实是这样发展的,那两个饿晕的旋风菌过了一会幽怨的靠在单独培养皿的边上,感受着自由的气息。如果它们有嘴巴,估计骂得很脏。
  有了之前的经历,后面的实验就有思路了,先定量喂食,然后再套上潜艇壳壳,随后大喊一声“驾”!接着记录旋风菌跑了多久,跑了多远,跑得多快,加速度是多少,最后得出单位热量内做功多少。
  实验做了整整一天,大家的眼睛累到不行,闭上眼睛都感觉有红色的点在眼前快速晃动。
  屈萍本来没打算上报,毕竟这玩意还没有彻底稳定下来,做的都是前置性的实验,有什么好汇报的?要是所有进展都上报,陈潇还不累死了?
  没想到,陈潇一身轻松的走进了实验室,手里面拎着很多水果。
  “你怎么来了?”屈萍惊喜得把手里面的笔和实验夹页放在桌子上,走了过来接水果,还念叨着“带这么多我也吃不完啊。”
  “额,有没有可能,这是给整个团队的?”
  场面瞬间尬住了,屈萍幽怨的看了陈潇一眼,这家伙就不懂说句话哄哄自己?
  “额,这是给你的,你给大家分分吧?”陈潇赶紧换了个说话,屈萍瞬间就买账了。
  两句话的效果其实都一样,但是重点不同了,由大家的变成了一个人的,这种就叫偏爱,像极了爱情。
  屈萍轻声叹息,这个男人呵,太难得到了。要么寄希望于社会礼崩乐坏,要么自己礼崩乐坏突破道德底线,也不知道能不能拿下来。
  陈潇最近非常有空,专心科研,到处视察,今天刚好到这里,想看看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再看看有没有什么进展。
  “恩?超级鞭毛?不,超级细菌?”陈潇瞬间来了兴趣,听了一会之后就联想到了很多,“我们可以用这个替换现有的所有机械设备。金属设备变成生物设备,生物发动机已经可以提上日程了。”
  “我也是这个想法。现在还不算特别稳定,我们要达到发动机的工作能力,要么堆积旋风菌的数量,要么提升旋风菌的体型,无论哪一种都还需要时间。”
  “有没有想过改变培养液的成份,加速培养?”
  “想过,不过我想通过基因修改试试。”
  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纵横南北,戳你心脏
  “按照这个思路进展没什么问题,但是总感觉有点不对劲。”陈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按照各个发动机的尺寸来确定旋风菌的大小,有点离谱。”
  看到屈萍露出疑惑的表情,他进一步解释道:“这么说吧,发动机这样的东西在不同的交通工具上都是大小不一样的。
  即便是摩托车也有不同的诉求,不同的排量,又如何能一一满足?
  况且,还有数不清的设备,结构,我们都无法一一满足,旋风菌难道要为了每一种设备准备不同的尺寸?”
  “确实不能,那我们该怎么办?”
  “这个还不能说,我们得先看看能研究到什么程度,先把旋风菌的每一个部分研究透彻后再说吧。”
  这天之后,陈潇就对屈萍的实验项目上心了,干脆在宿舍住了下来。
  屈萍这边不再沉迷于如何提升旋风菌的体积和鞭毛的转速,这玩意现在已经远超人类所能达到的极限,如何最大程度的转化这些性能才是最大的现实意义。
  团队们开始解构旋风菌的结构,对于每一个结构是有什么样的基因都进行了准确的界定。
  反正都是蛋白质,分解就完事了。
  进展非常的快,一个个结构都已经被解析清楚,那么下一步该如何呢?
  陈潇此时已经思考了好些天,心里面有了更为完善的打算。
  “我们如果继续培养旋风菌,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我们无法突破细菌本身的生物禁锢,就好像人类怎么长都长不到大象那个级别。”
  “那为何我们能培养这么大的旋风菌?”
  “可能是因为细菌本身的极限就包含了旋风菌的大小。
  所以我想说,旋风菌无法培养到一米,即便真的能做到这个程度,也不知道要改多少代的基因,我们时间来不及。
  这段时间你们不断解析旋风菌的结构,得到了旋风菌内部的传导方式,下面我们就根据这样的原理来还原这套鞭毛系统,看看能还原多少。
  把数据共享给制造部门,我们要进入实操环节了。”陈潇把接下来的想法跟屈萍简单的交代了下。
  陈潇知道旋风菌肯定搞不出一两米的直径直接取代人类的发动机或者设备,那就学习它们的传动方式吧。
  这也不是心血来潮,根据研究,细菌吃了能量块做功,跟发动机直接烧了能量块没什么两样,甚至后者还更加的直接。既然如此,那为何细菌的转化能量如此高效,人类的发动机如此低效?问题很可能出在传动方式上面。
  不是说消化方式就完全排除了可能,也有可能是因为细菌消化能量块比发动机更快,耗时更短,所以最短时间爆发出最大的功率。但这都是后面的事情,现在主攻传动方式,这条路走不通了再找能量利用的形式。
  屈萍团队对每一个结构都进行了解析,知道了基因,也看到了传动方式,下一步就是通过生物培养的方式把这些零部件造出来,然后再组装起来。
  这是在搞类鞭毛的超大生物发动机,每一个都可以单独培养,然后集合组装。
  虽然是用无数生物体细胞构成的部件,但确实不是生物体,没有生命,却仍可能有一定的生物特征。能做到程度,还得看时间。
  这边有了理论,那边立马进入了实际生产环节,刚一面世,就立马把能源利用率提升了一倍,达到了惊人的80%!
  这还只是刚出来,没有进行精心调试的粗糙产品而已!至于传动效率这一块,更是不知道提升了多少。由此可见,细菌鞭毛的传动方式究竟有多么的合理!
  两边的人员全都惊呆了。
  “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发明家不是人类,而是大自然,这样的精密的结构人类根本无法想象,也就无从生产!”
  “如果不是旋风菌足够大,我们或许还没能这么容易就破解里面的内容,真是期待,是不是旋风菌更大一点的话,我们就能收获更多结构的秘密。”
  “造物主真是神奇,不,应该说是生物的进化,自然的选择就是如此的神奇。”
  大家啧啧称奇,非常期待着下一步的进展。全方位记录了第一次组装后,大家乘兴进行了第二次组装实验,这一次在设备内部模拟细菌内部的环境,结果又提升了数个百分点。第三次组装实验,同时在设备外部模拟了细菌生存的环境,又把效率提升了一点。
  当总效率抵达95%的时候,这个数值终于稳定了下来,这个时候大家也明白,现有理论的上限应该就到这里了。
  对比实验室环境下最高40%的热效率,总效率95%已经是天方夜谭了。
  注意,这里说的是总效率,包含了所有做功的效率,如果单纯看热值效率的话,已经突破了99%。
  “看来细菌内部依旧还有我们看不到的细小结构,也正是那些更小的结构导致了总效率达不到无限逼近100%。看来旋风菌还是有继续培育长大的必要。”陈潇点点头,非常满意与眼下的成果,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完美的形成产业。
  很早之前就提过,现在还得再提一次,实验室的理论跟生产理论不完全是一个概念,实验的东西要量产,就必须重新设计生产理论,什么环节该怎么做才能最合适。
  这里面要考虑现有的制造水平,还要考虑能耗,人工环节。
  不好好设计的话,再好的实验室理论无法量产,那就等于没办法真正的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