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霸天书 > 游戏 > 再造盛唐从召唤玩家开始 > 第471章
  意思是贤明的皇帝在位,在朝堂之外没有遗留的贤才。
  李林甫竟然以如此荒谬的理由,宣布这一次科举所有人都不通过。
  杜甫科举不畅,只能通过结交权贵出仕。
  通过不断的进献诗歌,到了天宝十载的时候,因为献诗得到上皇赏识,获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官职。
  但是杜甫家贫,无钱贿赂上官,所以一直没有被授予官职。
  之后杜甫辗转得到了几个芝麻官,仕途一直都不顺畅。
  等到了安禄山叛乱,杜甫本来准备北上投奔灵武朝廷,却不幸和王维一起被叛军抓走。
  虽然因为杜甫官职小,没有被叛军严加看管。
  终于在至德二载,杜甫从叛军占领的西京长安逃脱,投奔了刚到凤翔府的李亨。
  杜甫虽然官不大,但是李亨还在东宫的时候就知道他的诗名。
  重要的是杜甫是从西京长安逃出来投奔自己的,这更加显示了灵武朝廷的众望所归。
  于是皇帝非常开心,授予了杜甫左拾遗的职位。
  明镜厅,是中书门下谏议大夫们办公的地方。
  取自于太宗皇帝“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意思,这也说明了谏议大夫的职责—规劝君王。
  杜甫被同僚排挤冷落,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最近上的几封奏疏。
  按照原时空的历史,杜甫是因为上书为房琯鸣不平,而被肃宗贬官华州的。
  但是在这个时空,李炎这个蝴蝶掀起了巨大的风浪。
  房琯没有被罢官,而是出任了河西节度使。
  在朝廷的众人看来,皇帝还是厚待了房琯。
  所以杜甫没有为房琯上书。
  但是这一次杜甫被同僚排挤,其根源也是建宁王带来的玩家们。
  事件的起因是因为一首诗。
  这首玩家抄的《石壕吏》,从陇右传到凤翔府后,杜甫读罢是击节赞叹!
  原本《石壕吏》是杜甫在凤翔府被贬官华州之后,在探亲的途中的见闻,写成的现实主义诗篇。
  《石壕吏》讲述了官吏抓捕百姓当兵,这一家儿子战死,只留下媳妇和孙子。
  老翁翻墙逃跑,负责征兵的官吏依然不肯放过这家,竟然要抓老妪去当兵的故事。
  这首诗写出了在征兵制度下的百姓之苦,整篇诗朗朗上口,却深刻的揭露了百姓的苦难。
  这首诗也是某个玩家在陇右抄的,也因为诗词没有用典故,通俗易懂,很快引起了百姓的共鸣。
  这首玩家们文抄的《石壕吏》传到了正主杜甫的手里,杜甫对这篇文章是拍案叫绝。
  杜甫一路仕途坎坷,是亲眼见证了百姓的苦难的。
  因此他上书皇帝,请求皇帝取消强征百姓当兵的征兵制度,恢复到唐初折冲府征兵的府兵制度。
  这当然就是杜甫的书生之见了,唐初的府兵制度,早就因为授田制度的崩溃难以为继了。
  折冲府早就已经废弃,杜甫提出要恢复府兵制度,就等于以前书生上书朝廷,要恢复周礼一样,属于政治上的幼稚病。
  按理说这样的谏言,皇帝一年也能收到不少。
  谏议大夫这种言官,职位低下,不少人见识不大,总喜欢把圣人之言、四书五经放在嘴上了。
  说些什么“致君尧舜上”之类的话。
  就和当年孔子要求君主们共尊周天子,恢复周礼治国一样的不切实际。
  按照一般的流程,杜甫这种谏言会被皇帝收下,然后皇帝会回信说“朕已经知道了”,收下这份谏言。
  这是从太宗开始李唐皇室的规矩,进谏皇帝是谏议大夫的工作,皇帝接受不接受,就是皇帝自己的事情了。
  皇帝也会收下谏书,表示自己虚心纳谏,在史书上也能留下虚怀纳谏的好名声。
  只不过能够虚心接受臣子进谏并且改正的,也只有太宗皇帝一人了。
  谏议大夫这个职位,大部分时候就是装点朝堂的作用的。
  杜甫这篇上书,按照一般流程也没什么事情,皇帝也不会因为他这种书生的话惩罚他。
  但是杜甫本身就是一个头铁的,他一次上书石沉大海,杜甫又一封接着一封的上书。
  本来这事情也没什么,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杜甫在一封上书中,彻底惹怒了皇帝。
  杜甫惹怒皇帝的点也很简单,杜甫说了上皇时期的繁荣和富足,又抨击了现在朝廷不断抓人当兵,导致百姓流离的惨状。
  这下子可是触碰到了李亨的逆鳞。
  是朕把天下搞成这个样子的吗?
  明明是上皇弄出了安史之乱,朕为了平复安史之乱,每天都粗茶淡饭,连新册立的皇后都要在行宫里织布!
  这个不开眼的杜甫,竟然还将上皇时期搬出来,来打朕的脸!
  李亨在大部分时候,都是一个温和的皇帝。
  甚至他的性格有一些软弱。
  要不然李亨也不能在上皇朝中当了那么多年的太子。
  要知道在上皇手底下当太子,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但是一旦事情牵涉到上皇,就触碰到了李亨的底线。
  于是皇帝驳回了杜甫的奏疏。
  这自然引起了朝堂的议论,要知道皇帝驳回谏书,这就是对谏议大夫的进谏不满,不愿意接受进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