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霸天书 > 游戏 > 再造盛唐从召唤玩家开始 > 第196章
  接着李泌又说道:“要在肃州凉州建造马场,那就需要购买桑苗,朝廷和河西节度使府早就已经入不敷出,这笔钱谁能掏出来?”
  没想到这次房琯也有准备,他说道:“这个泌公不必担心,河西节度使可以给有信用的百姓担保,先购买桑苗,等制成绢之后再还桑苗的钱。如果百姓给不出,那再由河西节度使府出。”
  李泌又问道:“若是将马场改为桑田,那这田是授田呢,还是朝廷的官田?”
  李泌的这个问题,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大唐的矿产和马场都是朝廷直接所有的,并不参与到本地土地授田,也不能当做永业田赐给勋贵功臣。
  可一旦马场改为桑田,那就变成了可以授田的私田,那就不受到朝廷的控制了。
  房琯说道:“当然是将马场作为桑田授予百姓,不过前面也说了,桑田需要种上桑苗,所以必须要严加甄选有能力耕种的百姓,再授予他们桑田。”
  李泌立刻对皇帝李亨说道:“圣人,臣反对改马为桑之策!朝廷的马场授出去容易,日后再从百姓手里拿回来就困难了!河西之马关乎朝廷百年马政,不可轻动啊!”
  这下子李亨也有些犹豫,房琯向他秘密进奏的时候,李亨还觉得改马为桑的国策是大大的妙计。
  朝廷盘活了废弃的马场,百姓获得了上好的桑田,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还能够增加河西的赋税。
  可是现在李泌这么一说,李亨又犹豫起来。
  房琯立刻说道:“圣人,我愿意立军令状,改马为桑之后,河西供应朝廷的战马一匹不少!还能够增加两成!若是不能做到,请陛下斩房琯的脑袋!”
  听到房琯这么说,皇帝立刻说道:“改马为桑乃是两全其美之策,就有房爱卿主抓这条国策吧!”
  次日,皇帝亲自赐予房琯河西节度使的双节双旌,然后将节度使大印赐予房琯,诏令他总管河西诸州民政及诸军事。
  房琯带着新任的河西节度使府判官窦参,他刚招募的河西节度使署吏们,浩浩荡荡的北上凉州上任去了。
  而原河西节度使的一名年轻署吏,在房琯到任前,就悬挂上官印辞职离开节度使府。
  这位名叫杨炎的节度使府掌书记,一家三代都因为孝行得到了朝廷的旌表嘉奖。
  而杨炎年少就才思敏捷,文辞华丽,年纪轻轻就被征辟到河西节度使府担任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文书起草。
  和杨炎同行的,是他刚刚认识的好友。
  这名读书人要比杨炎稍大一些,也是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
  他的名字叫做刘宴,是一名鼎鼎大名的神童。
  当年刘宴刚刚八岁,上皇李隆基封禅泰山,刘宴作为百姓代表向皇帝进献绛节。
  上皇李隆基听说了刘宴的神通事迹,故意让宠妃杨玉环“施粉黛如巾栉”,打扮停当。
  上皇目视刘晏发问,“正字,正得几字?”
  刘晏答道:“天下字皆正,唯有朋字未有正得。”
  此话一语双关,不仅说出了“朋”字的字形结构特点,还寓意深刻地指出了朋党相互勾结的时弊。
  以字谏皇帝,刘宴很快名扬天下,但是刘宴并不愿意出仕,依然在家乡读书。
  安禄山叛乱,至德元年末,刘宴得到了第五琦的邀请,征召他协助第五琦处理江淮盐铁事务。
  本来刘宴都准备应召了,却遇到了永王李璘的叛乱,江淮动乱之下,刘宴不愿意出仕江淮,就动身前往灵武行在。
  可没想到等他到了灵武,御驾已经去了凤翔府。
  刘宴想了想,看到了灵武的边境风光,想到了王之涣的《凉州词》,决定继续出塞到安西看看。
  刘宴继续西行,在凉州结识了同样少年扬名的杨炎,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杨炎当场辞官,决定和刘宴一起出玉门关,见识一下塞外风光。
  刚刚出了玉门关的杨炎和刘宴,却从商队那边听到了一个大新闻。
  建宁王李炎要在沙洲城举行一次大辩论,讨论山林牧场到底是应由官府掌控还是交给百姓经营。
  杨炎和刘宴都对财赋之术感兴趣,这个辩论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于是决定前往沙州城。
  杨炎和刘宴坐上了一种奇怪的马车,这种马车的轮毂竟然奢侈的用铁制造,坐在马车里竟然一点都不颠簸,而且速度要比普通马车快得多。
  车夫坐在马车顶上架势马车,三匹骏马拉着马车,前进速度和骑马差不多了,但是却没有骑马的辛苦。
  木质的车厢不仅仅能够抵挡风沙,坐在车厢里的人还能互相聊天,原本艰苦枯燥的旅行,都变得舒服了不少。
  听说这种马车是建宁王手下巧匠的发明,杨炎和刘宴都啧啧称奇,如果这种马车能够推广全国,那长途旅行就不再是一种困难的事情了。
  “杨三郎,没想到出了这玉门关,反而要比关内更加繁荣。”杨炎在族内排行第三,所以亲近的人都称呼他为杨三郎。
  杨炎透过窗户,看着官道上连绵的商队也说道:“是啊,我也没想到这关外竟然有如此的景色。”
  从玉门关往西,这里就算是建宁王控制的领地了,大量的商贾成群结队的前往瓜州城。
  刘宴七岁举神通,博览群书,对山川地理非常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