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霸天书 > 历史 >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 第600章
  此外针对朕所想的这些,司礼监尊奉朕的旨意,进行相应的筛选和罗列,哪些事情是好操作的,哪些事情是难办的,都进行了标注。
  等卿家离宫时,这些都会交付到卿家手中。”
  崇祯皇帝心里当然清楚,自己所讲的那些,对湖广这个地界,究竟代表着什么,所以他从没想过一口吃成胖子。
  如果说李邦华赴任湖广,能按照他所构想的部署来办,那么利用五年的时间,结合湖广本地的情况,是能将其逐步落实的,至于是否在这五年内,能够见到成效,崇祯皇帝心里并不在意。
  这五年见不到成效,那在下个五年能见到,也是可以的,至少这代表着湖广境内,有着相应的改变。
  大明整体的阶段性谋改。
  大明地方的阶段性谋改。
  是崇祯皇帝所构想的路线,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叫敌对势力劈开,能将矛盾点分散,那大明就能逐步改变。
  “臣定当尽力。”
  李邦华硬着头皮道。
  “卿家,不是尽力,是必须。”
  崇祯皇帝走上前,轻拍李邦华的手臂,说道:“朕知道,想做好这些事情,难度很大,压力很大。
  可现在的大明,真的是等不起了。
  如果说卿家都要知难而退,那人人都是这般的话,大明想要中兴,想要排忧解难,无疑是难如登天啊。”
  李邦华的神情变了,看着天子坚毅的神情,坚定的态度,当即作揖道:“臣谨遵上谕!”
  “对了,卿家在离京赴任时,还要携带两份密旨。”
  崇祯皇帝弯腰搀扶起李邦华,继续说道:“是朕给福建总督方孔照,两广总督熊文灿的,他们到任以后,在地方要做的事情也不少。
  朕知道。
  朝中有司的不少人,对天津开海通商一事,那多是存有诟病和反对的。
  说什么的都有。
  但是开海通商一事,必须要坚定的走下去,这是为国库开源的良策,是减轻大明治下百姓负担的良策。”
  李邦华皱眉道:“陛下是否想过,倘若人人都见到开海通商,所带来的利益,那大明治下的土地,又靠谁去种呢?”
  大明重农抑商的思潮,其实是很严重的,像李邦华这等大臣的想法,其实还有很多。
  崇祯皇帝反问道:“那不开海通商,大明治下的土地,就能确保都有人种吗?”
  李邦华:“……”
  面对天子所问,李邦华一时无言。
  他清楚天子这般问,潜在的意思是土地兼并,是各地灾情,其实有很多事情,有很多弊政,大明统治阶层的群体,不是不清楚。
  但是清楚归清楚,能不能说,要不要说,敢不敢说,该不该说,就成了很多人所顾忌的因素。
  “朕知道在大明治下,存有很多流民,存有很多破产的百姓。”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开口道:“想妥善安置这部分群体,以确保地方秩序安定,根本就没有更好的办法。
  土地,都是有主的。
  让他们种了,就会让别的群体受损。
  既然这条路走不通,那为何不能兴办官办诸厂,叫他们集中起来,靠自己的双手,去赚取养家糊口的钱财呢?”
  李邦华沉吟片刻,皱眉道:“这件事情只怕会很难做。”
  “难做,那就慢慢做。”
  崇祯皇帝也不气恼,微笑着说道:“万事开头难,若事事都以此来搪塞,那治理大明就成了空谈。
  朕也是第一次当皇帝,也是第一次统御天下,其实有很多事情,都是在摸索中不断前行的。
  朕希望卿家能牢记这一点。
  做错了事情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是错的事情,却顽固的坚守,我们都要勇于去披荆斩棘,这样才能叫大明越来越好。”
  了解大明的现状,让崇祯皇帝明白一点,要改变大明的意识形态,要改变大明的诸多观念,唯有将这件事情做好,那大明才有可能改变。
  想办到这一点,就要有人去做实事,他这位大明天子,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给这些人撑腰。
  第二百四十九章 风起辽东
  当前的大明朝堂是盘大棋,下好了,能延缓大明倾斜的速度,下坏了,会加剧大明倾斜的效率。
  面对这样一盘大棋,崇祯皇帝想独当执棋者,只可惜文官群体不会同意。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想拔除掉这样的糟粕,并非是件容易办到的事情。
  “陛下,臣出任东阁大学士,进内阁佐政,恳请陛下明示,应主抓哪方面的政务?”
  周延儒神情恭敬,作揖行礼道:“臣此前在军机处任职,都是陛下决断,臣才有所作为的。
  这突然去了内阁,有些事情,臣心里难免彷徨,不知该……”
  你这个老狐狸,嘴倒是挺甜的,借着先前在军机处任职,来向朕讨要权柄了。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面露笑意,看着吹捧自己的周延儒,心里却暗暗冷笑起来。
  温体仁也好。
  周延儒也罢。
  崇祯皇帝是了解的,二人的能力是有,然功利心很强,是彻头彻尾的政客,不能简单归类于帝党。
  崇祯皇帝心目中的帝党大臣,应当是具备一定眼界,开明,务实,肯干,有公心,能为社稷分忧,为万民谋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