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霸天书 > 历史 >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 第424章
  另外研制出新的火铳,威力更强的火炮,甚至是火药这一块,谁能研制出来,那朕就不会吝啬赏赐。”
  日后的战场,必然是热武器的时代。
  可大明现阶段的火器研制,跟崇祯皇帝所知晓的,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像线膛燧发枪,若是大明能研制出来,敢生产几千杆出来,列装到新军之中,那所带来的战力提升,是难以想象的。
  可惜崇祯皇帝不懂这些,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绝对支持武备院的研制,不管砸多少银子,那都是值得的。
  科技树的攀升,除了聚拢各类人才之外,就是砸银子,砸的越多,那距离突破的距离就会越近。
  “另外,朕再强调一点。”
  崇祯皇帝继续说道:“武备院这边,谁能研制出黄火药,敕伯爵,世袭罔替,这句话永远有效。”
  徐光启、宋应星、焦勖、邓玉函、汤若望等一众人,那一个个都脸色微变,天子口中的黄火药,究竟是否真的能存在,这都是值得推敲的事情,可真要是研制出来了,那敕封世袭罔替的伯爵,未免也太丰厚了吧。
  只可惜他们并不知道,黄火药代表着什么,这是化学领域的大跨步,真要是能研制出来的话,那对大明的军工体系,将会有天翻地覆的改变啊。
  不过崇祯皇帝也知道,即便有邓玉函、汤若望这帮西洋传教士在,想研制出黄火药这一产物,那也是困难重重的。
  或许五年。
  或许十年。
  或许更久。
  但崇祯皇帝有足够的耐心,等待这一日的到来。
  崇祯皇帝这一路视察下来,对兵仗局、军器局等处的变动,都是很满意的,至少大明的军工产业,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走吧,到你们武备院那边去看看。”崇祯皇帝轻呼一声,说道:“看看你们研制的火铳和火炮,所进展的如何了,朕现在只想要威力更强,质量上乘的新火铳和火炮。”
  第九十八章 三棱军刺
  崇祯皇帝创设的西苑讲武堂,包括各处的随军讲武堂,所特设的分科,传授的一应学业,要培养出的职业军人,都是以列装火器、火炮的新军,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成效。
  对待火器的更新迭代,崇祯皇帝绝对是大明上下最迫切的。
  毕竟就当前所遇的烂摊子,辽前、山陕等地的战局,靠着整饬各部兵马,落实粮饷分发制度,固然说能提升些战力,可想改变总体战局,是不现实的事情。
  辽东那边,谈奴色变的风气很严重,多数戍边的军队,都是不堪重用的。
  以辽东将门为首的将领,包括满桂、马世龙那帮虎将悍将,都奉行豢养家丁,轻麾下将士的不良现象。
  大明军队的战力衰败,从来都不是单方面造成的。
  那是各种顽瘴痼疾和糟粕,在开始出现的时候,没有被及时的解决掉,渐渐就成了新风气。
  亲卫家丁这种精兵私有路线,必然会衍生出诸多的问题,长此以往奉行下来,大明军队的整体战力,怎么会不衰败下来呢?
  山陕那边,剿灭流寇,剿到现在,流寇是越来越强,明军是越来越弱,巨大的军事威胁下,崇祯皇帝怎么可能会不着急呢?
  “有关燧发这一特性,武备院这边有了不小的进展。”来到武备院这边,焦勖神情正色,向崇祯皇帝行礼道。
  “不过陛下所言的膛线,却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麻烦,火铳的重要组成,就是铳管。
  可是锻造好铳管后,想要在封闭的铳管内,刻画出一条完整的膛线,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这些时日,武备院这边,也进行了不少的刻画,可是……”
  讲到这里的时候,焦勖没再说下去了,羞愧的低下了脑袋,连带着宋应星他们,也多是这样的神情。
  “诸卿不必气馁,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情。”
  看着众人的反应,崇祯皇帝微微一笑道:“若什么事情,直接就能做成的话,那要武备院又何用呢?
  正是因为你们所做的事情,有难度,那才要发挥集思广益的优势,多多的进行探讨,多多的进行钻研。
  不要怕耗费的银子太多,朕的态度是明确的,也是坚定地,武备院一应的银子耗费,朕都会绝对支持的。”
  被崇祯皇帝这般一说,宋应星、焦勖他们,都燃起了斗志,甚至包括邓玉函、汤若望他们,也是一样的。
  “请陛下放心,臣等定当竭尽所能,尽快突破线膛燧发枪的樊笼。”宋应星的眼神坚定,向崇祯皇帝保证道。
  “另外在火炮这方面,武备院也会好好研制的,绝对不会辜负陛下的厚望,叫陛下失望的。”
  虽说这特设的武备院,是徐光启分管的,但具体的事宜,却是宋应星、焦勖他们在进行主抓。
  毕竟徐光启是当朝内阁大臣,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不可能说长时间离开朝堂,跑到西山这边。
  也就是崇祯皇帝不懂火器火炮的研制,若是真能了解多一些,那说不定这个时候,武备院这边的突破,就会更多了。
  “有诸卿家这些话,朕就放心了。”
  崇祯皇帝不加吝啬的夸赞道:“你们都是大明的良才,都是朕看重的英杰,大明火器火炮能否有所改变,就全看你们的了。
  心里要有压力,但也要保持好的心态,你们要始终牢记一点,武备院能有所突破,就能影响到国朝的平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