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霸天书 > 历史 > 问鼎十国 > 第641章
  润州刺史李彦蛇、常州兵马使沙万金、江阴军节度使刘存忠,三人负责抵御吴越兵马的入侵。
  常州位于第一战线,润州处于第二战线,江阴军位于大后方。
  吴越兵并没有突破第一战线,双方好似菜鸡互啄一般,打得有来有回。
  得知柴克宏、孙震归顺中原,金陵陷落……
  三人失去了斗志,便想着干脆降了吧。
  三人一合计,觉得投降吴越实在太掉价了,鼓起勇气,将兵马聚在一处,一阵突突,将吴越兵吊着锤了十五里,然后投降了中原。
  吴越反应过来,看着已经是友军的润州、常州、江阴,有些懵圈。
  这都决定降了,还锤我一顿干什么?
  委屈!!!
  随着润州、常州、江阴的归降,江左的核心地域尽数为中原掌控。
  面对这种局面,曹彬并没有继续在金陵耗着,让舒元、赵匡赞自行发挥,同时调命韩重赟去取宣州。
  拿下了宣州,等于将整个金陵全方位包围了。
  金陵将彻彻底底的成为了孤城。
  这一切变故,曹彬并没有瞒着李弘冀,主动派出使者将这一切详细告之。
  “一派胡言!”
  李弘冀怒发如狂,原本局面就够恶劣了。
  现在整个江左沦陷,江南只剩江右还在江南的掌控之中。
  但是自李景让李弘冀监国以后,江南政权隐隐有一分为二的架势。
  江左归于李弘冀,而江右则在李景的亲自掌控下。
  现在江左沦陷,意味着他这些年的努力,烟消云散了。
  李弘冀不敢相信这个事实,咆哮道:“来人,将这个散布谣言的混账东西,给孤砍了,砍了,砍了……”
  他一连喊出了三个砍了。
  “不可……”
  他这砍了的尾音还没有消散。
  立刻有人跪伏于地,高呼道:“殿下不可!”
  礼部侍郎张洎道:“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不可因私怒而杀他国使者。”
  徐铉也道:“殿下,张侍郎说得有理。即便到了生死存亡之境,也不该将气出在使者身上。”
  徐铉就是那个宁愿断腿,也要向巴蜀求援的忠贞之士。
  他并非怀有二心,只是书读得多了,对于礼节上有着自己的坚持。
  在两人之后,韩熙载、徐锴、龚隶、张密、汤静、朱铙等庙堂大臣,也纷纷出来为使者求情,让李弘冀冷静,收回命令。
  一瞬间,李弘冀发现自己真成孤家寡人了。
  其实劝说的众人中还是有一部分有心与金陵江南共存亡的忠贞义士的。
  如徐铉、徐锴兄弟,又如韩熙载……
  但是他们身上有着文人的固执。
  礼法大于一切,不该杀就是不该杀。
  可这些固执在现在李弘冀的眼中却成为不忠的佐证,觉得一个个都是想给自己留有后路,这才会为使者说话。
  面对一连串的“背叛”噩耗,在这山穷水尽的时候,李弘冀并没抵住压力,现在的他,看谁都是内奸。
  第六十二章 内应李从嘉
  “好好好!”
  李弘冀气急败坏地吼道:“孤就等着,等着孤的脑袋,出现在曹彬的面前。”
  他说着拂袖而去。
  韩熙载、徐铉、徐锴呆呆的看着李弘冀的身影,五味杂陈。
  为了这样的主上效死是否值得?
  陈乔作为李弘冀的第一心腹,不得不站出来为李弘冀擦拭屁股。
  “诸位,战局失控,太子殿下悲愤焦虑,还望诸位理解。”
  韩熙载、徐铉、徐锴等人自然尴尬附和,将心中的失望压下。
  至于那些早就想北投攀高枝的墙头草更是不住地为李弘冀解释,给自己投降找到了有利的借口。
  听着使者关于金陵城内的汇报,曹彬更加坚定自己转战江南西路的意图。
  受到多重打击的李弘冀,心态已经失衡,很难再发动反击了。
  江左的大局基本已定,真正的威胁在于江西的李景。
  没必要为了一个金陵,而拖延整个战局的走向。
  舒元、赵匡赞一起找到了曹彬。
  舒元道:“曹都,你要去洪州对付李景,这金陵怎么办?”
  赵匡赞也道:“属下这些日子都在研究这金陵城,说实话,不好打。没有特别的破绽,只能强攻。”
  曹彬没有犹豫地道:“不好打,也得打。金陵并非主要战场,但也不能给他们喘气的机会。没必要不计伤亡地强攻,但必须给他们压力,不能放松警惕,让江南人继续燃起希望。”
  舒元、赵匡赞求的就是一个态度。
  听曹彬如此说了,各自心里有数。
  安排了一些琐事,曹彬并没有留在金陵坐镇,而是亲自率着剩余兵马直逼李景所在地。
  相比打金陵,曹彬反而觉得南昌府更容易对付。
  毕竟李景身旁有着一位中原安插进江南最上层的一位内应。
  李从嘉最近的心情很复杂。
  说起爱国,李从嘉当然爱国。
  这江南就是他们李家的,哪有不爱自己家的道理。
  所以一连串的打击,一连串的战败,李从嘉看在眼中,听在耳中,又急在心里。
  但是在这悲极之中,他内心深处又有一点点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