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霸天书 > 其他 > 武官子的科举青云路 > 武官子的科举青云路 第216节
  从纪九渊统计上来的各府的人口和耕田亩数来说,他估摸着有两成的农民是缴纳不起今年的赋税的,对于他们来说怎么办,多半是要弃了耕田到别的府去当流民。
  云骁帝微惊:“朕记得从七月份开始,早朝上就此事议论过好几回,”他看着谢回问道:“谢爱卿?”
  这事儿是谢回管的,怎么到今日卫景平还拿出来上奏给他。
  谢回:“陛下,此事……臣还在思量。”他没少为今年秋后收赋税的事发愁,但苦于迟迟找不到两全其美之策,减免税赋吧,一来没有大喜事当借口,二来府库收的银子少了,朝廷的日子过不下去,皇帝和大臣们哪一个能干?
  不减吧,按照原来的比率数收,就像卫景平说的那样,秋末冬初定然会流民四起,让各府不得安宁。
  不过两害相较下来,谢回觉得还是按照先前的数收,出现流民就流民,大不了让各府出府兵镇压下去就是了。
  在他心里,流民不算个事儿。
  所以谢回很快就拿定主意今年秋天的税赋就按照先前的数收,不再作调整。
  他没有和户部商量,表面上不闻不问,实则就一“拖字诀”,直到各府迟迟等不到朝廷的旨意,按照旧的数收上来,事后云骁帝看在府库银两的份上,断然不会难为他的。
  没想到卫景平这个不识相的,竟在朝堂上公然提出来了。
  谢回心里头那个不爽啊。
  但卫景平好像就是专门来跟他过不去的,又说道:“陛下,今秋这么收缴税赋不光有流民之患,还有打仗之忧啊。”
  打仗。
  云骁帝最听不得这两个字,他砸吧两下嘴问道:“怎么说?”
  卫景平:“臣阅过各付新增之人丁数,其男女比例在十一比五,男丁数如此之多,且都是青壮年……”
  从这个数据来看,不打仗的时候男丁的增速要比女子快些,他记得后世也是如此。
  万一被别有用心的人招募至麾下,难保不会出第二个叛乱的郑王秦似。
  “卫爱卿,”卫景平说到这儿云骁帝听懂了,他只觉得脊背隐隐发凉:“以你看来,这赋税该怎么收?”
  这事儿毕竟考虑三个多月了,卫景平心中已有对策,或治标的或治本的,甚至擦边的乍一看不相干的都有,但此刻机会不太对,和盘托出献计献策给出“一条鞭法”,甚至是“摊丁入亩”之类的办法,无非是给谢回解围罢了,于是他说道:“陛下,臣请开武举。”
  云骁帝实在是把武举和税赋联系不到一处来,不过他不算笨蛋,顶多说天赋平平,脑子费力地转了个弯,已明白七八分了:“但凡参与武举选拔之男丁,免除今年的赋税,卫爱卿是这个意思吗?”
  按照当朝实行的赋税算法,重赋税多半落在有儿子众多的那种家庭身上。
  卫景平:“陛下英明。”他就是这个意思。
  云骁帝沉思片刻说道:“今年这么办,明年呢?”
  总不能让朝廷年年开武举吧。
  卫景平:“这只是臣暂且想出来的权宜之计。”
  之所以上奏云骁帝开武举,不单单是因为金秋收缴税赋的缘故,还因为他要的huo药试验成功,激发了他的雄心想建火器营。
  他需要招募一大批青壮年男丁。
  所以卫景平是有私心的。
  至于明年怎么办,反正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众公卿寻思一番纷纷说道:“陛下,我朝已将近三十年没看武举科了,倒也不是不行。”
  他们掐指一算,三年前龙城之战伤亡万人,去年年底平定秦似叛乱也折进去不少人,可之后朝廷并没有征丁,这个缺口早晚要补,倒真不如趁这个机会开一次武举科,眼下一举两得,既能摆平今秋征收税赋之困,又能填补兵丁之缺,非常可行啊。
  众公卿都很支持,几乎无人站出来反对。
  云骁帝没有当即拍板下旨:“诸位爱卿都回去想一想开武举的事儿,明日早朝再议一议。”
  他有意无意地瞟了谢回一眼:“谢爱卿以为开武举如何?”
  谢回心里头正慌着:“卫大人的提议极好,叫臣很是佩服。”
  云骁帝别有深意地说道:“还是谢爱卿有福,不比朕,每天想事情想的头疼。”
  听了他的话,谢回战战兢兢地道:“臣定当竭力为陛下分忧。”
  云骁帝:“那谢爱卿就张罗张罗开武举的事吧。”
  “是,陛下。”谢回一面在心中骂着卫景平一面应道。
  “要是没别的事,”停了片刻,不见有别的事情,他又道:“赶紧散了吧。”
  都拖到日上三竿时分了。
  众臣叩首跪安。
  出了麟德殿,卫景平追上柳承珏,接之前的话题小声问他:“柳大人,秦似到底藏了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值得大理寺动酷刑?”
  柳承珏:“想知道啊?来大理寺,本官让你听个明白。”
  想到大理寺刑狱到处充斥着哀嚎声,卫景平心头一寒:“不了不了。”
  要不是在意仪态,他定要抱头鼠窜了。
  柳承珏:“秦似手里捏着一桩多年前的科举舞弊案。”
  卫景平:“……那多审审。”
  他头一次觉得“酷刑”有时候也是个好东西。
  回到户部,晌午卫景平草草吃了顿饭,泡了壶浓茶提神,忙了会儿手头的活,一晃就放衙了。
  他踩着点从户部出来,惊讶地看见顾世安跟张永昌在说话,老顾今天竟没冷淡着一张脸,还挺热情的。
  “夫子?”卫景平都以为自己看错人了。
  顾世安回头瞧了他一眼:“卫四,来来来,找你作个媒。”
  卫景平米汤洗芋头,稀里糊涂的:“夫子这是?”
  作什么媒,谁跟谁啊。
  顾世安臭着脸道:“早上你不是给我送了两句诗?忘了?”
  卫景平一拍脑袋:“……”
  他确实是给忘了。
  张永昌有些不太好意思地说道:“顾大人有贤侄尚未娶妻,下官正巧有一亲妹待嫁,下官想高攀谢状元……”
  卫景平下意识地瞪大了眼睛:“谢状元与张大人的妹子?”
  赶在谢回搬出谢仁慈来之前先把谢回的亲事订下来?是个好办法。
  让谢回和姜太后就等着竹篮打水一场空吧。
  顾、张二人不约不同地点了点头。
  卫景平曾经听张永昌提起私事时无意中嘟囔过一句,说他的妹子眼光高,在家乡媒婆踏破了门槛都没选出合适的郎君,只好接到京城来投奔哥哥,看能不能觅得佳婿,遂唏嘘道:“谢状元与张姑娘怪有缘分的。”
  只是,谢映与张小姐他二人愿意吗?
  张永昌略腼腆地道:“是啊,当日谢状元御街夸官,家中亲妹还掷过花呢。”
  卫景平:“!”
  女孩儿愿意,那这事儿就好办多了,他看着顾世安说道:“那谢状元?”
  顾世安:“我做主。”
  卫景平想给他一个大白眼:“……那红包拿来吧。”
  收钱干活,没毛病。
  顾世安:“……”
  张永昌忙笑道:“卫大人等着,下官这就回去取给您包红包。”
  卫景平:“不急不急。”他就随口开了玩笑罢了。
  顾世安跟他交换了个眼色:卫四,这件事真的很急。
  他现在恨不得就把婚嫁六礼的头三礼,“纳采”,即让媒人卫景平去张家提亲,“问名”,问张小姐的八字、“纳吉”,找人合一合八字,这三样事情给办了。
  卫景平知道顾世安在急什么,他看向张永昌:“不知贵府何时方便招待在下?”
  张永昌说道:“卫大人,在下和张家都不是吹毛求疵的人,卫大人和顾大人要是有空,张家随时恭候二位。”
  卫景平看了看天色:“还不晚,要不,本官这就去张大人家中蹭杯茶喝?”
  张永昌爽快地道:“卫大人请。”
  他这一趟去张家,“纳采”这一步就成了。
  ……
  谢映和张永昌妹子的亲事,前后也就花了三五天的功夫,就定下来了。
  第242章 中风
  ◎听说谢相爷中风了。◎
  寿坤宫。
  “谢开阳, ”姜太后捞起手边的翡翠宝瓶朝谢回砸过去:“谢映怎么会跟张氏订亲?”
  得知谢映跟张永昌的妹子订亲后,姜太后大发雷霆, 当夜把谢回叫到宫里头来质问。
  就在宫里头来传他的前一瞬, 谢回才得知谢映与张家订亲了,他脑子“嗡”的一声,心里直呼:完了,完了……
  这要怎么给姜太后那边交待呢。
  他本来想要去找顾世安问问怎么回事, 可连喘口气儿的功夫都没给他, 寿坤宫就来人了。
  谢回只好硬着头皮进宫来见姜太后:“臣……臣也不知道, 这里头或许有些误会。”
  他尚且心存侥幸:说不定谢映订婚的事情是谣传呢。
  姜太后:“哀家不管误会不误会的, 哀家要的是谢映乖乖尚公主。”
  要不是京城的世家大姓这一代没怎么养出有出息的子孙, 谁看得上谢映啊。
  谢回唯唯诺诺:“是,臣这就去找他。”
  姜太后:“哀家等着你信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