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霸天书 > 古言 > 郁金堂 > 郁金堂 第202节
  自古及今,再英明神武的皇帝,为了保住权力,都会殊途同归,做出与前代昏君一模一样的蠢事。
  但瑟瑟不同,只为一己私仇,她反而不留恋,不沉迷。
  至于阿漪……
  武崇训心满意足,三岁开蒙,十岁读史,他还来得及教养他,把所有理想灌注,令他健康而完善。原来他这一生注定辅佐的君王,不是武承嗣父子,不是李显父子,是瑟瑟母子。
  “自来封建亲戚,以为藩篱,荣辱同心,盛衰一体……”
  瑟瑟一字一顿背出司马银朱注解《左传》之语。
  太学讲解《左传》、《礼记》、《毛诗》,以颜师古、孔颖达的版本为准,但司马银朱所注,较前人简明易懂,譬如这句,便是说君王封立亲戚,建立邦国,犹如藩篱,拱卫宗室。
  “郡主产褥之即,便提出给予相王京畿军权,师法前朝,又解圣人疑心。”
  武崇训凝眸望住她,这是她甩在他脸上的飞刀子,又要捡起来了?
  ——那时不过一时气话,如今却是深思熟虑。
  瑟瑟无奈地挥挥手。
  “成制在前,自是遵循制度最少障碍,请表哥拟个底稿,我来上书。”
  “远交近攻,借相王麻痹圣人,是上兵伐谋,郡主耍得好一手兵法呀!”
  瑟瑟昂首乜眼,再扔出一句思索许久的结论。
  “武周制度破空而来,如空中楼阁,无法推行。想来这回以后,圣人亦有许多反思,发觉唯有重新捡起李唐那一套,才能平稳过渡。”
  第182章
  长安四年三月, 长安,大明宫。
  乍暖还寒季节,暮色晦暗冰冷, 半空洒下飘飘渺渺的雪粒子,任是穿戴再堂皇的人,脸上都有股晦气。
  提香宫人捧着匣子走来, 见小黄门打眼色,忙错步往旁边退。
  果不其然,里头稀里哗啦, 一大群人鱼贯而出。
  领头的和尚生的西域胡人模样,肤白鼻钩,但慈眉善目, 又不曾蓄须, 一对长眉雪白,落落挂到腮边,赤足蹬双旧芒鞋,穿件灰扑扑的旧僧衣,独腕上佛珠耀眼, 乃是青金石,熠熠蓝光闪亮,衬得他好一副得道高僧的仙风道骨。
  “国师走这边儿——”
  张昌宗把腰躬得快贴下地了, 引路的臂膀往前伸出去,比金冠还高。
  法藏乜了眼,不齿这男宠谄媚的做派,面上只做坦然领受, 淡淡道。
  “国公爷怎能屈尊为小僧引路?”
  张昌宗脸上泪痕未干,衣不解带服侍了几个大夜, 面皮浮肿,沉甸甸金冠勒在额上,卡出深深的红印。
  他笑得带些苦涩,望了眼法藏身后十来位穿戴各异的僧道术士,男女老少都有,各个生着张故弄玄虚的面孔,乍一看,像是同个师傅教出来的。
  满腹牢骚,可惜蓬莱殿不是说话的地方。
  他让阎朝隐送那几个出去,自引着法藏往控鹤府的衙署走,边走边回头,皱眉打量其中一个扶桑来的番僧,人生的胖壮粗鲁就罢了,大大咧咧,撇着袖子横冲直撞,扫翻了圣人最钟爱的牡丹名种宝楼台,也不知道扶起来。
  忍了又忍,他没有出言训斥,眼睁睁看着那人走了。
  “照您推算,圣人这回……?”
  到地方,上座奉茶,张昌宗方毕恭毕敬请教法藏。
  宫里有话不能直说。
  尤其法藏,口悬天命,世人皆以为他虽是凡人,却与圣人,乃至玄之又玄的武周国祚命脉之间,存在某种神秘的联系,所以更要谨慎。况且法藏来了几趟,与府监张易之皆是匆匆一晤,尚不知他打得什么主意。
  法藏端茶润了润唇舌,方重把两手举在胸前。
  仿若水月观音的千叶手势,只多一串念珠,略显不伦不类,但他的语气补足一切缺损,格外诚恳地认真询问。
  “太医怎么说呢?”
  换来对面一声黯然长叹。
  “到了这个时候,就不能只听院正的意见了,不是小僧背后说人,院正能得圣人青睐,乃是因为擅长妇人科并小儿科,从四十年前,几位皇子公主皆从他手上调理出来,实是劳苦功高,然眼前……”
  法藏忖了忖,推心置腹地劝说张昌宗。
  “什么正骨、金疮肿痛、针灸,皆已不必,唯有大方脉、杂医两项,吊住圣人的性命,最是要紧。”
  “您真是诚心待我,若非如此,我哪能让番子进宫来糟践东西?!”
  张昌宗深感安慰,情不自禁地抹了抹眼角。
  “实是顾不得了。不瞒您说,圣人情形不妙,天人五衰之象已然应验,可恨太医院那帮废物还喋喋不休,争论些药理深浅,脉案拿来我瞧,写的尽是些无关痛痒的废话!”
  张昌宗说的隐晦,法藏顿时意会了,难怪连他来都见不着圣面。
  所谓五衰,指天人寿命将尽时的异象,如衣服垢秽,腋下流汗,身体臭秽等等,天人尚且如此,况且女皇不过凡人,想来如今形貌,已是令人难堪了。
  张昌宗捧面哽咽。
  “非是我等隔绝天伦,实是圣人不愿儿孙目睹丑态。”
  “是啊,世人常说,美人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法藏感同身受,熟练地拍了拍张昌宗的肩膀,以示安慰。
  “越是至亲至爱,越不愿被他窥见临终样貌,情愿彼此怀念当初。”
  太原寺地处积德坊,亲贵云集,又是圣人为奉母恩建造,常有世家子来为爷娘燃长明灯,说起人之老迈难为,动不动泪洒当场,甚至嚎啕大哭。
  法藏身为住持,见得太多了,张昌宗的做派与他们别无二致,真不知该夸一句孝子贤孙,还是骂他入戏。
  “人生七十古来稀,圣人寿数已是难得,想当初,小僧与圣人结缘,正是圣人为忠孝太后操办后事,那时亦是且哭且笑,哎,真是回首当年月明中啊。”
  提起忠孝太后,便不得不提两句太原寺。
  张昌宗眉头紧皱,提壶灌入滚水,方欠身道。
  “圣人当初着您老人家出山去请佛指,便不该,耽误了《华严经》的翻译,译本至今尚未正式成文。但佛指三十年才现世一回,着别人去,哪压得住阵脚,可是您瞧,这多不凑巧,佛指迎回来了,圣人却又……孰轻孰重……”
  “经文哪有圣人要紧?”
  法藏摆摆手,制止他继续客套,微吁口气无奈道。
  “国公爷托付,小僧并非有意推搪,只佛祖制戒,不准僧人打卦算命,但方才那几位左道诸法,譬如方术、巫蛊等等,也没给个准数么?”
  张昌宗心道,你不肯给日子,倒推别人在前?可见滑头。
  “圣人命格贵重,旁门左道哪里承受得起?斗胆去算,一个不当心,星盘都得叫崩烂了,这种事,只有您才能一锤定音呐!”
  法藏嘿嘿长笑,心道,任是哪一派的法门,你巴巴儿地召来算人死期,却连面儿都不给见,这从何算起,真当我是个活神仙么?!
  两下里僵持,张昌宗只管哀哀恳求,只字不提面圣。
  法藏何等涵养,自是推磨□□,原地打转,如此从黄昏耗到夜半,宫门下了钥,还没论出个究竟。
  法藏饥肠辘辘,索性合眼盘腿,就在此地默念起经文来,一入那神妙世界,倒是把什么人君男宠抛诸脑后,只管五感通开,天人合一,虚空里万籁俱寂,唯有一线杳杳香烟萦绕,似丹茜,又混着檀香,法藏神思漫游,许久慢慢睁眼,顿觉室内人影晃动,忙定睛去看。
  就听张易之朗声大笑,抚掌道。
  “法师好定力!”
  法藏微微发怔,瞧窗外轮月,果然已过子时。
  不禁疑惑,圣人命在旦夕,张易之的好日子一眼望到尽头了,怎还如此神采奕奕?应当如张昌宗般如丧考妣,才对呀。
  张昌宗身后又走出一对手挽手的年轻人,男的高个儿方面,做郡王红袍金冠打扮,女子装扮寻常,梳半翻髻,身段颇为苗条。
  见法藏转眸望过来,郡王只管含笑,女子却礼数周全,依依福身下拜。
  “方才法师诵经时,口吐莲花,外头蛙鸣虫闹都停了,好比九州池里挂的《经变图》,万兽来听弥勒讲经,俯首帖耳,似通人言。”
  法藏面色稍变,这大半夜的,宫里怎么冒出个成年的郡王?又逢圣人病重,更加忌讳了。女子更蹊跷,若说是女官、宫人,态度未免太从容,若说是张家亲眷,又似在九州池颇有脸面。
  凝眸思索片刻,恍然大悟,离座走上前去,托着她手。
  “小僧糊涂了!张娘子恕罪。”
  “圣人拿我当亲孙女儿般,您又是为忠孝太后才受比丘戒,这样算来,我当唤您一声祖祖啊!”
  张峨眉年纪不小了,还像闺中少女一般,拉着法藏袖子痴痴撒娇。
  张易之哈哈笑道。
  “法师六年前发愿译经,自锁太原寺内,三年前又去了扶风县,难怪不认得我这侄女儿,她呀——可叫圣人惯坏了!”
  大家重新坐下,张峨眉有意叫法藏分清主次,笑着嗔怪上首的李重福。
  “郡王与我换换位置,我与法师有话说。”
  李重福忙不迭起身换到最末。
  法藏品了品新茶,转头笑呵呵问,“张娘子是要算姻缘么?”
  这话尖刻,扎得张峨眉面色稍变,张易之才要反驳,她已大方应道。
  “我挑的小女婿,五叔不喜欢,才耽搁到如今,其实圣人早就点头了。”
  着重补充,“东宫冷清,不瞒您说,太子也急着办喜事。”
  看法藏似被震慑,再拿眼神挑挑李重福。
  “你说是不是?”
  李重福接不住她的机锋,讷讷两声,张峨眉嫌他鲁钝,毫不掩饰地把眼皮子一翻,向法藏道。
  “只是阿郎友爱兄弟,决意为太孙守制三年,才耽搁了。”
  法藏暗忖,她倒说人口吐莲花,就她这指鹿为马的本事,也算一流。
  当下双掌合十,咦然笑道。
  “原来是太子家的平恩郡王,小僧失礼,失礼!”
  李重福不肯受他的礼,学识有限,不知该如何还僧人的礼,站起身别别扭扭抹了抹锦袍上的褶皱。
  “大师是我的长辈,我……”
  索性高举双臂,长长一揖落地,“我祝大师福寿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