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霸天书 > 古言 > 郁金堂 > 郁金堂 第187节
  “你还打我儿子的主意,你跟你阿耶什么不同?他哄着你来娶我,好巴结我阿耶、阿娘!这会子他反躲开了?躲得掉么?我阿耶完蛋,他别想落着好!我问你,来日张易之得意,你是不是还要拿我儿子,去与他张家的女儿作配?!”
  武崇训气得眼角抽跳。
  谁哄他?
  究竟是谁哄他?难道不是他自己哄了自己,蒙着头在这桩婚姻里做驴子,绕着她拉磨,一千遍,一万遍,没半点长进?
  他是个内敛的性子,越生气声调儿越沉,紧紧相逼。
  “郡主这主意周全极了,人说女大三抱金砖,眉娘至今尚未婚配,央圣人指个县主不为过,将好匹配我们阿漪。”
  “——你敢?!”
  她劈手去划他脸,杏蕊扒着窗框子,看得手掌心直冒汗,生怕瑟瑟惹毛了武崇训,他下手掐她,但凡他敢,她便要拿着小奉御的横刀冲进去护主。
  金黄帷幕映在窗纱上,像铜镜镀了金粉,黄澄澄的。
  瑟瑟扑了个空,屋里静了好久,忽听啪地一巴掌,不知谁打了谁,帷幕轰然翻卷,武崇训气冲冲闯出来。
  李隆基嘿了声,夺回刀剑,亦步亦趋。
  武崇训大步迈出枕园,身后两柄银枪交叉一挡,便把杏蕊拦住了。
  天刚蒙蒙亮,左卫率百余人熄灭火把站起来,目光炯炯瞪着他举动。
  硬甲底下伸出的手指细白修长,不该握刀,该攥着笔杆书写山河,但短短数日,武崇训已习惯了指挥武人,举高手臂打了个响指。
  “押她去左掖门!”
  几个奉御领命,凶神恶煞扑来拿杏蕊。
  后头凤尾慌得伸手抓她衣带,大门轰地关紧了,差点撞上她鼻尖。
  凤尾扒着门缝看,外面嘁哩喀喳裙腰裤腿,全是兵,杏蕊被撂上马背,一溜烟儿没了,她的嫣红裙边夹在缝里,怯怯往回收,一个兵捉狭,伸脚踩住,凤尾惊叫着又拉又拽,终于撕烂了,惹得众人哄笑。
  武崇训坐在马上,居高临下,全然不插手。
  看吧,看明白形势才好,反正所谓夫妻,是敌是友,瞬息之间。
  他当初只想束缚她,惨案酿在眼前才终于明白,以他一己之力,保障不了她有限的天空,他若真爱她,就得硬起心肠,送她一程好梦。
  至于她的梦做起来,他便多余了——
  武崇训叹了口气,摘了芍药花的玉版,随手挂在马辔头上。
  李隆基傍在他身侧疾驰,那娇养的花儿在风里抖搂,不论是金是玉也好,万一不幸落马,都一样零落成泥碾作尘,谁又比谁高贵多少?
  他牵唇笑了笑,“姐夫——”
  武崇训啪地抽一鞭子马。
  李隆基不情不愿地改了口。
  “武都尉,大丈夫只患功名不立,何患无妻?郡主虽是大美人儿,可这世上的美人儿还多着呐!”
  武崇训皱眉打量他。
  这小三郎,打小儿便常有惊人之语,得亏琴熏的兴致三朝五日抛在脑后,早调转枪头去看别人,不然这生来凉薄的性子,谁嫁他谁倒霉。
  东宫近在跟前,他努努嘴,手下人分出一支,载着杏蕊转向。
  左掖门在皇城东南角上,毗邻洛水。
  刚敲了钟,各坊城大门悠悠开启,今日朔望,并无朝会,街面儿上不知哪来那么多人,百姓不敢走亲贵用的星津桥、黄道桥,全走新中桥,甚至有人走更远的浮桥,乌泱泱往左掖门聚集。
  奉御推杏蕊下马,拿鞭子指了指门楼,便走了。
  杏蕊一骨碌爬起来,抹了抹散乱的鬓发。
  眼前真是古怪,除了上元节,京里几曾见过这浩浩荡荡的阵势?
  男女老幼不上工,不理事,全跑到皇城门口来了,人人攥着乱七八糟的玩意儿,竹竿破瓮,瞠目龇牙,似要聚众斗殴,尤其妇孺神情最愤懑,几个妇人拽着半大儿子,披麻戴孝,哭天抹泪地往孩子手里塞砖块儿。
  正琢磨,后腰被人顶了下。
  杏蕊回头瞧,一个老妇挽着臭烘烘的菜篮子,里头尽是些半截的萝卜头,鸡爪指甲边角料,看她脸上,也是脏兮兮。
  她推老妇站远点,掂脚往前看,可前头人也够着脖子往前,提溜起来的鸭子大鹅,都耸着,杏蕊有点犯糊涂,登闻鼓照理说就设在这门楼里头,鼓架赤红显眼,然眼前全是白衣麻布衫,丁点儿瞧不见了。
  “自古独子不当兵!”
  七嘴八舌中有人中气十足地喊了句。
  众人嗡嗡地回应,都在叫好,然后是个浑厚的低音。
  “——对!”
  苏安恒一开口,人都静下来,杏蕊赶紧往前挤。
  “五丁抽二,三丁抽一!保家卫国尚留人血脉,何况太平盛世?太子年近半白,为何惨遭除根?!草民苏安恒,请御史台公判,太孙若有罪,是何罪行,当昭告四方,若无罪……”
  杏蕊愕然抬起头,不信这世上竟有人敢审女皇?!
  硕大的鼓槌划过半空,紧跟着鼓声咚地震耳欲聋,令人斗志昂扬。
  苏安恒激昂地高喊。
  “……请御史台缉拿凶手!为太孙偿命!”
  前排妇人尖叫,“这世道,杀了谁的儿子不得拼命?!”
  捶胸顿足,痛哭流涕,仿佛冤死的是她自家儿孙。
  这莫大的感染力,令在场妇人无不潸然泪下,大家呜呜痛哭,又有两个老者拍着大腿蹲下去。
  “太子妃可怜呐!”
  “太孙死的太冤了!”
  “年未弱冠,何来死罪?”
  苏安恒已闹了两日一夜,原是精力不济,然见人越聚越多,群情沸腾,只缺人来做个领头羊,他便如服了五石散,精神焕发,捞起袖子,手脚并用地爬上登闻鼓前的石狮,振臂一呼,顿时高出众人半截。
  人皆昂着头吃惊地看他,这狮子哪能由人乱爬?
  往常小孩子摸一把,都要遭监门卫训斥,几个调皮娃娃高兴地拍掌,钻着缝爬过去,也爬狮子。
  苏安恒右手揽住狮子脖颈,半边身子甩臂出去,捶着胸膛大哭。
  “明堂立誓,草民亲眼看见,亲耳听见!难道——全是假话么?字字句句,言犹在耳!”
  说到言犹在耳四个字,忽地想起什么,郑重其事地强调。
  “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
  杏蕊打了个寒噤,这势头不对。
  在场父老听不出厉害深浅,她可记得真真儿的!
  那是骆宾王写的讨武檄文,天下读书人耿耿在心,纵然连圣人也夸奖过他的文采,但到底是反贼文书,被苏安恒拿到皇城,拿到百姓眼前,堂而皇之地质问太孙之死……就是把太子架在火上烤!
  她急忙转身回头,在人群中寻找武崇训的身影,想说这泼天的篓子捅不得,可举目茫茫,别说武崇训,方才那雄赳赳的百余东宫卫,竟全没了影子。
  桥头下来的人潮越来越多,左右全往这边儿凑。
  密密麻麻、摩肩接踵,像两个蚁群汇集,成百上千人带着同样的表情,是逆来顺受,又是积怨已久,默契地往里推进,像个巨大的旋涡把她抵着。
  百姓的沉默原来如此可怕,杏蕊并不知道在怕什么,但下意识想逃。
  苏安恒也不喜欢沉默,他们听不懂骆宾王,他便截断了喊大白话。
  他掌握了喊号子的技巧,每句说到中间便把手臂一挥,人群木然地跟着他重复末尾几个字,轰隆隆似惊涛拍岸。
  “——一抔之土未干!”
  “——六尺之孤何托!”
  “——开门!开门!”
  第170章
  三月底不该这么冷, 棉袍脱早了。
  李隆基缩着肩膀,从廊子底下快步而来,风夹着雪粒子席卷天地, 嗖嗖的冷风直往脖子里灌,他没当回事儿,肩一拐, 掀帘进了李旦的值房。
  黑黢黢的,可是暖意扑面,夹着炭火的干咧, 他领子上雪化成水,颌下湿哒哒的,将要黄昏时候, 李旦还没掌灯, 座儿上黑漆漆人影,鼻梁高挺的侧面,和墙上挂的武圣姜太公融为一体。
  他往前窜半步,“阿耶,事儿办完了!”
  那人转头, 声调很和煦,“三郎坐——”
  李隆基失望地‘哦’了声,这回不客气了, 径直坐他对面。
  兄弟俩无话可说,李成器起身点灯,照见他肩上湿了半边,便转去衣架上拿自己的狐狸皮披风搭给他。
  “阿耶原是等你消息, 偏圣人传召,叫走了。”
  “大哥又哄我!”
  李隆基根本不信, 紧上领扣儿,瞧左右无事,便拈三根香往灯上接火儿,阴天湿气重,对了半天才爆开个火星子,他甩了甩,不当心撩着李成器的额头。
  “啊哟!”
  李隆基慌得上手来抹。
  李成器说无妨,与他并肩,两个郑重其事,躬腰给武圣上香,那画儿上画的姜太公直钩钓鱼,夹石飞水,湍流浚急。
  李隆基急躁,三拜转瞬完成,侧着头等,好一会儿才等到大哥抬起头来。
  “今儿你没在,阿耶又写了张字。”
  李隆基急切的问,“写的什么?”
  “——兵家鼻祖。”
  见他不明白,抬手指画上戴斗笠的姜尚。
  “太宗那时初继帝位,内忧外患,遂下旨自比太公,立了座太公庙。”
  李隆基摸不着头脑。
  帝王封祀的前代名臣多了,太宗为何独独尊崇姜子牙?但他自诩武功在五兄弟中最强,阿耶既是好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