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霸天书 > 武侠 > 招魂 > 招魂 第46节
  若开端不力,又如何让那些宗室将自己吃进去的钱财吐出来些?他们若发觉官家决心不坚,岂非要更加藐视新政,破坏新政?
  届时,又还能收回来多少银子?
  这些话孟云献不说,并不代表正元帝不会联想到这里,他安静地等,听着龙榻上的帝王咳嗽了好一阵,他才道:“请官家保重龙体。”
  “我,是真的老了……”
  正元帝徐徐一叹,胸口起伏。
  非是上朝之时,正元帝便不常称“朕”。
  “张敬与蒋先明都上了折子,反对封禅一事,”话锋一转,正元帝的口吻变得意味颇浓,“但我看孟卿你似乎与他们看法不同。”
  “官家仁德,泽披四海,重于泰山,如何不能行封禅大礼?”孟云献说着,又俯身作揖,“张相公与蒋御史只怕也是担心劳民伤财,但如今官家若能收归一部分用以疏浚河道却被贪墨的银子,亦可解燃眉之急。”
  正元帝不言,凝视他半晌。
  “听闻张卿当年与你在城门分道割席,但我看,你待张卿仍有好友之谊。”
  “虽割席,亦不断同僚之谊。”
  孟云献不慌不忙,从容应答。
  只提同僚而非好友,正元帝扯了扯唇,手指轻扣在床沿,时不时地敲击着。
  孟云献垂首,听着这一阵细微的响动,十分耐心地等着,时至今日,正元帝已不能再回避登闻鼓院接的这桩冬试案了。
  “朕心中已有决断,孟卿回去吧。”
  正元帝声似平淡。
  “臣告退。”
  孟云献立即作揖,随后退出庆和殿。
  今日不在下雨,宫中却还有积水,孟云献走下白玉长阶便往政事堂的方向去,踩到积水弄湿了官靴他也全然不顾。
  偌大的政事堂,正值用饭的时辰,没有几名官员在堂内,孟云献进门,看见一名堂候官收拾了一堆书册,他便问:“那些都是什么?”
  “孟相公,”
  堂候官忙躬身,道,“这些都是张相公要的,正元年间的百官历年政绩考。”
  “他要这些做什么?”
  孟云献心中怪异。
  堂候官摇头,“下官不知。”
  “行了,我拿着吧。”孟云献走过去接了过来,随即往后堂去。
  张敬不喜热闹,并没有与那些官员一起去吃饭,翰林学士贺童拿了一个食盒过来,张敬便一个人在后堂里用饭。
  “你身体还没好?怎么就吃这些。”
  孟云献走过去瞧了一眼桌案上的清粥小菜。
  张敬抬头,见他怀中抱着一沓书册,他的神情一滞,随即又垂眼,自顾自地喝粥:“吃惯了这些,其它的就不好克化了。”
  “那你要这些做什么?”
  孟云献将书册都放在案上,“不要告诉我,你想整顿吏治?”
  “你回来推新政弄得不痛不痒,也不许我下猛药?”
  张敬眼皮也不掀一下。
  “眼下不适合。”
  孟云献自庆和殿回来这一路走得急,他也不管案上是不是冷茶,端起来就喝了。
  “那要何时才适合?”
  张敬一边喝粥,一边道,“孟琢,我看你被贬官一趟,你的胆气也被磨没了,官家要封禅,你便为他筹措银两,你可真是越来越会做官了。”
  孟云献面露无奈,“官家封禅之心可比重推新政要坚决得多,那日我在庆和殿提及封禅也是为了让官家正视冬试案,当时蒋御史正在殿中,但他却并没有出言反驳而是事后另外写了奏疏反对封禅,他是官家唯一能够容忍的近臣,而你呢崇之?你才回来多久?官家对你尚有疑虑,你又为何要在此时上疏打官家的脸?”
  张敬在听见他说“他是官家唯一能够容忍的近臣”这句话时,他握着汤匙的手紧紧地蜷握,几乎有些细微地发颤。
  他倏尔抬眼看向孟云献,“你应该知道,他是如何做了那近臣的。”
  孟云献一怔。
  他当然知道,
  玉节将军徐鹤雪死的那年,便是蒋先明青云直上的那一年。
  “难道就因为官家只能容忍他,我们这些人便不可以说真话了吗?为官之道,便是如此吗?北边一十三州尚未收复,我大齐还要向掠夺我国土的胡人交十万岁币!近几年越是弹压,匪患便越是不止,如此境地,官家还要劳民伤财,封禅泰山?”
  张敬撂下汤匙,站起身,“孟琢,我问你,若人人都不肯说真话,又如何澄清玉宇,维护社稷?”
  “我不是说你不能说,只是时机不对!”
  孟云献皱起眉。
  “如何不对?今日你在庆和殿中,官家问过你了?你为我说话了是不是,你是站在何种立场为我说话的?”
  孟云献张了张嘴,他对上张敬的视线,喉咙有些发干。
  同僚,而非好友。
  因为官家并不希望他们两人再为友,他们最好一直如此不对付,官家便不用担心他们两人合起伙来算计任何事。
  “你没有立场,便不该为我说话。”
  即便他不言,张敬也已洞悉他在官家面前究竟是如何自处的,“我要做些什么,要如何做,都与你无关,我是官家的臣子,亦是大齐的臣子,我为君,也要为国,我做不到与你一般,净捡官家喜欢的话说。”
  “张崇之!”
  孟云献生怕他说这样的话,仅仅只是“同僚”二字,孟云献尚未出口便已经先为此自伤,他惯常是能忍的,过了这十四年的贬官生涯,他变得比以往更能忍,可当着这个在他心中依旧万分重要的旧友的面,他的能忍也变得不能忍,“十四年前,我整顿吏治的后果是你与我两个人割席分道,是你失妻失子,一身伤病……不是我变了,我只是想明白了一些事,我知道有些事急不来。”
  孟云献与他对峙着,半晌,他闭了闭眼,几乎是出乎张敬意料地说了一句大逆不道的话:
  “崇之,君仁,臣才直。”
  为君者仁,为臣者才敢直。
  若君不仁,则臣直,也无益。
  第41章 定风波(四)
  正元十九年十月初一, 皇帝就登闻鼓院“重阳鸣冤”一案下敕令,以藐视新政,舞弊害命为名, 治罪国舅吴继康。
  太师吴岱在永定门长跪以至晕厥,吴贵妃数次求见皇帝皆未能得见天颜。
  这一日, 下了好大一场雨。
  云京城市井之间热闹不减,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赞陛下明德公正, 自发为枉死的倪青岚烧纸。
  而当日在鼓院与倪素一同受刑的三十六名书生则趁此寒衣节,为倪青岚亲写表文, 点香烧纸。
  “霁明兄, 若你泉下有知, 心中是否有所宽慰?”何仲平一面烧掉自己写的表文, 一面抬起头,香案后漆黑牌位上,冰冷的金漆字痕立时刺得他眼眶泛红, “官家肯治吴继康的罪,那便一定是死罪,可是霁明兄……”
  他喉结滚动一下, “我只恨他的命, 也换不来你重活。”
  “何兄,万莫如此伤怀, 今日是咱们这些人真正该提振精神的时候,想必霁明兄在黄泉之下, 今日也该是高兴的。”
  一名贡生伸手拍了拍何仲平的肩, 说着又将自己写的表文烧了,“霁明兄, 虽然你我此前并不相识,但四海之内,我等与你皆为孔孟门生,我读过你的诗文,知道你的为人,愿尔来生,倚鲲鹏之脊背,从心之志,扶摇千万里!”
  他说着,起身点香作揖。
  这间屋子不大,挤满了人,还有人干脆站到了檐廊里,众人点上香,一同朝香案后的牌位作揖。
  他们这些人都受过杖刑,走路并不方便,但每个人都强撑着从榻上起身,走出屋舍,步履蹒跚地相携着来到倪素这里,烧纸祭奠。
  倪素身受十六杖,其实很难站起身,但她还是请蔡春絮替她换上一身缟素,咬着牙起来给兄长烧了两件寒衣。
  也不知道是铜盆里的纸灰熏得,还是身上的伤太痛,倪素眼皮时不时地抽动一下,满额都是冷汗。
  她松开蔡春絮的手,向众人施礼:“多谢诸位今日来此祭拜我兄长,当日在登闻鼓院,是诸位让小女知道,这世间公理终在人心,而人心不死,公理不死。”
  “兄长生前不善交游,挚友零星,但他死后,却有诸位为他不平,为他奔走,小女以为,即便生死两端,兄长在天有灵,也算与诸位相识为友。”
  “倪姑娘所言甚是,生死两端又如何?经此一事,吾等与霁明兄,可堪为友矣!”一名举子弯腰还以一礼。
  他们身上都有伤,也并未久待,祭拜过倪青岚后便都陆续离开了。
  “阿喜妹妹,快回去躺着吧,你这身子,能站这么一会儿工夫已是十分不易了……”蔡春絮看见倪素身后的衣料被血液洇湿,便招来玉纹与她一块儿搀扶着倪素。
  一脚将要迈出门槛,倪素忽然回头,香案上白烟缕缕,兄长的牌位与母亲的牌位立在一处,她抿起泛白的唇,眼圈微湿。
  “官家今晨赏赐的伤药在哪里?玉纹快些取来。”
  蔡春絮才将倪素扶到床上趴着,便火急火燎地使唤玉纹。
  今晨正元帝治罪吴继康的敕令一下,便有宫中的内侍带了皇帝的口谕前来,夸赞倪素为兄伸冤之勇,有贞烈之风,又赏赐了一些金银布帛,与宫中上好的伤药。
  伤药虽好,上药的过程却极其折磨,倪素疼得神思混沌,紧紧地抓着软枕,听见蔡春絮在一旁说了句:“阿喜妹妹,这便好了。”
  蔡春絮不是第一回见倪素身上的伤,可每回见了,她都觉触目惊心,她将倪素的衣衫整理好,坐在床沿用帕子擦了擦倪素额头的冷汗,说:“到如今,你可算是熬过来了……”
  她不禁有些鼻酸,“你去了半条命,好歹是为你兄长讨得了一个公道。”
  “所以蔡姐姐,我很高兴。”
  倪素的嗓子仍是哑的,窗外雨声淋漓,而她嗅到这股湿冷的草木清香,只觉沁人心脾。
  蔡春絮看她半睁着眼,脸颊抵在软枕上嗅闻雨气的模样,她不由伸手摸了摸倪素汗湿的鬓发,轻声道:“阿喜妹妹,你是我心中最敬佩的姑娘。”
  倪素笑了一下,“蔡姐姐是我在云京遇到的,最好的姐姐。”
  “如今你什么都可以放下了,那就好好睡上一觉吧,等你醒来,我陪你用饭。”蔡春絮也不由露出笑容,随即起身出去。
  房内安静下来,倪素闭着眼,喃喃似的唤了一声:“徐子凌。”
  “嗯。”
  隔着一道屏风,有清浅的雾气凝化出一个人的身形。
  倪素的手紧紧地抓着被子的边缘,却没有睁眼,“吴继康真的会是死罪吗?”
  皇帝虽下了敕令,但今日还在议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