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霸天书 > 都市 > 这土地里[1950] > 这土地里[1950] 第31节
  “这不是欺负人吗?这些不要脸的。”
  大家越说越生气。
  “要是输了,我家那口子就又要被说女人干什么都不行。”
  是啊,到时候男人们又有话可以说了。
  女人们想到这里,一下子就沉默了下来。
  胡寡妇和汤婶听了李振花的计划,一下子就斗志起来了。
  汤婶的大女儿大红进来时,就看到自己那平时总是苦着脸的母亲此刻笑开了花:“振花同志,我经常听他们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就是咱们这样的,是吧?”
  李振花道:“我们是三个诸葛亮!”
  李振花也越来越喜欢她们了,以前没有深入农村,对于农村女人的印象并不深,在这里这段时间,认识了唐妈,唐妈什么东西都能变成饭菜,张妈说话有趣,热情大方。
  她越来越爱和她们相处了。
  大红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母亲,就好像有记忆开始,母亲就是那张苦脸,和镇上所有女人一样的脸,她也逐渐变成那样了。
  可是,现在母亲变了。
  她带着孩子回来的时候,心里也知道住不了几天就要被赶回去。
  可是这一次,向来不敢反驳父亲话的母亲大变样了。
  她敢跟父亲吵架叫板,还每次都用大道理把父亲说的哑口无言,父亲甚至都不敢打她了。
  前天晚上父亲一威胁要打她,她母亲挺直了腰板:“我现在是农民协会的人了,你要是打了,我下一次我去城里开会,就在会议上跟大家告状,到时候吃枪子的人是你。”
  她父亲气得怒目圆瞪,但还是不敢打,她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父亲不敢打。
  那一刻,她突然意识到以前特别恐惧的一些事情,实际上没有那么可怕。
  “大红!明天也要靠你了,到时候你割谷子割快一点!”
  大红点点头,道:“那我今天晚上把明天中午的午饭做好,咱们明天不回来吃午饭了。”
  大红晚上给自己的女儿洗了脸,又嘱咐道:“明天妈妈和外婆有事情要做,你到时候就乖乖的坐在田坎上,知道不?”
  女儿点了点头。
  大红看着这个女儿,婆家没有人喜欢丫头,说是赔钱货。
  可她作为亲娘,这是她怀胎十月生下来的,从那么小一团养到现在,会叫妈妈了,会跟在她后面给她捶背,会眼泪汪汪地求她爸爸不要打妈妈。
  她怎么可能不爱?
  回娘家以后,女儿这段时间总是怯生生的,话很少,生怕给她添麻烦。
  大红心疼地抱着她:“快睡吧,明天妈妈给你做洋芋粑粑,你不是最喜欢吃那个了吗?”
  小丫头乖巧极了,黑暗中,女儿抱着她的手臂,小脸贴着她。
  大红听到女儿的声音,小小的,她说:“妈妈,外婆好厉害,外公都不敢打她了。”
  大红心情很复杂。
  女儿抬起头:“妈妈,等我长大了,我要像外婆那样厉害,这样爸爸就不敢打我们了。”
  大红莫名地鼻子一酸。
  时间像是一下子回到了多年前。
  就是在这个房间里。
  就是在这个床上,同样的位置。
  她还是一个小孩,妈妈还年轻,一边哭一边小声骂男人不是人。
  她帮妈妈吹吹脸上的淤青,很认真地跟妈妈说:“妈妈,等我长大了,我会像杀猪匠家的老婆那么厉害,爸爸就不敢打我们了。”
  现在她长大了。
  大红睡不着了,等女儿睡着了以后,她起身,从屋檐下取出了镰刀。
  镰刀一下一下地在磨刀石上磨着,她的眼神也坚定了起来。
  明天一定要赢!
  作者有话说:
  这一章反反复复地写了很多遍,原本的版本里,县城里的事件是为抗美援朝凑物资,遇到的困难是美帝经济封锁,配合着镇上的事件是宣传农业机械化,向城里推广土产,最后达成城乡物资思想交流,这是初始版本,也是逻辑最流畅的版本,但后知后觉地发现网文不能写这个抗美援朝这个事件,只能重新构造这部分,改成了这个时期的另一个事件禁娼,写出来以后我发现禁娼这个事件还是适合和妇联一起写,而且主题扣得不够严实,于是只能重新构思,我又构思了运输业的社会化改造,写了几天后发现不够顺,只能推倒再回归城乡交流大会,农业机械化的问题,于是有了现在这个版本,这整个事件我都做好了大纲,所以接下来两章就写得很快了。
  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看看这个时期的资料,我推荐《大隆机械厂的发生发展和改造》《重钢志》《山东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个时期的人民真的是思想纯洁,爱国热情高涨,拼了命地建设国家,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是五千年以来,第一次国家平等地对待了所有人,历史上所有的国家都是朝廷的国家,唯有这一次是人民的国家。
  第15章 推广打稻机(三)
  平安不相信没有人买打稻机。
  这是打稻机, 这是她和她妈妈每年秋收的时候最想要的东西了。
  她的改良款,降低了成本,价格低, 操作方便, 踩起来省力又省心, 平安费了很大心思才设计出来的。
  毫不夸张地说,全都是优点。
  怎么会没有人要?
  平安焦虑的吃不下饭, 趁着午休时间去找了农民协会的人, 询问关于打稻机的情况, 想问问到底是哪出了问题。
  农民协会的负责人有一个是平安的老师,对方一看到平安,高兴得不得了。
  “我听西南工业部那边说你现在在研究水轮机!进度如何?”
  “快了, 已经开始浇铸模型了。”平安道。
  “你这样说,那就是真的快了。”对方给她倒了茶,“你过来找我是什么事情?”
  “我想问问之前送过来的打稻机推行情况。”
  对方听到这话, 想起了打稻机推行情况并不好,这也是常理, 大家都已经习惯了直接用稻桶了,机器需要时间去适应。
  “这刚开始,推行问题你不要急。”对方道:“国家说了一定要农业机械化, 肯定会推行机械化。”
  平安明白这就是推行效果的确不好, 她原本准备后续要开始研究种植机械和耕地机械, 现在肯定也没有希望。
  平安回厂的时候,工厂里欢天喜地。
  “平安!”年英上前, 把手里的城乡交流大会的物资清单递给了对方, “我们在这个上面打的广告非常有用。”
  真的是万万没想到啊!她们当初收到了通知, 就和以前一样, 把广告登了上去。
  结果负责方把这份广告发到了各个区,现在又有一堆新厂家定做机床。
  平安接了过来。
  展会的小册子做得很详细,几乎所有参与了这一次城乡交流大会的商家都在上面做了广告。
  最上面是公司的名字,然后是地址和联系方式,开展的业务。
  “咱们平城大大小小的商户都在上面了。”年英说道:“为了支持这一次城乡交流大会,大家都降价了10%,咱们也一样。”
  现在工厂也缓过来了,有底气支持国家了。
  平安翻到了后面,看到了城乡交流大会会馆的结构图。
  她们工厂在农业机械馆,旁边有棉质品馆,粮食馆,经济作物馆,农产品馆,农业生产资料馆……
  大会的主题的确是城乡交流。
  农产品馆很大,但小册子上报上来的农产品品种和数量都很少。
  年英见她在看后面的内容,明白了她的想法,解释道:“咱们跟其他地方不太一样,我们这里交通不好,到处都是山,农产品就是有,运不出来。”
  平安道:“以前有土产交流渠道,我妈小时候还挖过药材卖,后来战争来了,这些渠道才被打乱了。”
  但那个时候,就算有这些土产品卖,也卖不了多少钱。
  平安回来以后,晚上睡不着觉,好不容易睡着了,她做了一个梦。
  梦里是年轻的妈妈。
  她好像又变成了八九岁的孩子,妈妈把她背在背上,弯着腰,一边割谷子一边打谷子。
  妈妈好辛苦,她想要帮忙。
  她拿起稻把,想要用稻桶,却怎么都打不干净,她着急得直哭。
  平安醒过来时,天还没有亮,外面下起了小雨,她打开窗户,雨丝飘了进来。
  她望向了雨兰镇的方向,成年以后这是她第一次感觉到了无力,像是又回到了那个无力改变一切的儿童时代。
  她应该怎么办呢?
  雨兰镇的清晨,天还灰蒙蒙的,小镇却已经醒来了。
  胡寡妇和汤婶连同着李振花,大红,汤婶的小儿子,一大早就开始忙活,搬机器,拿袋子。
  胡寡妇的田属于湿田,一脚踩下去,稀软的田床压根受不住人,水只能到小腿的位置。
  之前她们试用机器,就把打稻机放在田埂上。
  主任本来也想帮忙,结果乡政府那边的人来叫他,说是城里有人来开会,主任便不能过来了。
  城里来的人是城乡交流大会的负责人之一,他们是来动员农民参加城乡交流大会。
  负责人叫李兰,之前便是她在香金镇带领群众运粮食进城。
  她前段时间刚参加了华北地区城乡物资交流大会,看到了城市和农村的经济交流带来的市场活力有多大,他们的土特产填补了美国封锁禁运带来的困难。
  现在在平城做负责人,一看农产品立马就着急了。
  别人解释道:“咱们这里地理条件不好,本身就土地贫瘠,粮食收成就不好,经济作物这些东西就更少了,就更别说我们这边的运输问题了,全都是在山里,要怎么运出去。”
  李兰不相信这些,都还没有实地考察过怎么知道没有土特产,于是就干脆和其他干部一起下乡,深入了解农村的情况。
  李兰和镇上的干部开会。
  她一点也不含糊,直接指出:“你们这样不行,现在的政策是立足城市,面向农村,上面给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想尽办法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