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霸天书 > 现言 > 轮回之见或不见 > 第五章 不名一钱
  和坤在从云南回京的路上得到驰报,自己已升任户部尚书。回到京中,又得到“在议政大臣上行走”的殊荣,表明皇上已有意让他做“议政大臣”。荣宠加身之余,他在心中暗暗感激李侍尧这个劲敌,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如此好的机遇,不但让自己终于能成为皇上所倚重的股肱之臣,还让自己想通了一个一直困扰于心的问题——如何成为一个“忠君爱国”的贪官。
  当初从海宁口中听到李侍尧的种种劣迹时,他就已在心中拟定了一个扳倒这位云贵总督的周详计划,目的当时只有一个——看看皇上会如何处置一个自己宠信多年、倚为臂膀的大贪官,换句话说,他想摸清皇上对贪黩行为的底线。可是当一切都按照他的预想顺利实施时,他却忽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李侍尧确实是将受贿的大部分钱财用于为皇上采办贡品上。原来,真正最大的索贿者竟然是皇上!
  有了这个认知,他彻底放下了心中对贪官的成见,既然皇上将这天下视为囊中私物,那他这个贪官就偏要去贪皇上的家财。
  乾隆四十五年五月,乾隆皇帝结束了第五次南巡。圣驾刚返京,乾隆就立即实授和坤御前大臣,补镶蓝旗满洲都统,让他从此晋身一品大员之列。可是和坤对自己的急速升迁并无丝毫喜悦,因为这一切只是他达成最终目标的一步棋而已,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如李侍尧所言,已开始步上他的后尘,从此走上一条不归路。
  刚刚走马上任,和坤就被皇上急招入宫议事。
  “和坤,查办李侍尧一案你居功至伟,不仅数日间就查明案情,缉捕要犯,取得证供,而且还对云、贵两地的民情吏治进行了考察,你所奏改革云贵两省吏治盐税等诸弊的建议都甚合朕意,朕已命新任云贵总督福康安着即详查办理。”虽口中说的皆是彰表之辞,可乾隆的眉头却一直微微皱着。
  和坤心里非常清楚皇上正为何事发愁,可他此时非但不愿为君分忧,反而想多欣赏一会儿皇上自食其果的尴尬。既想做明君,偏又喜佞臣,既想惩贪黩,偏又爱收礼。如今大张旗鼓地抓了李侍尧,待罪殿前,皇上心中竟又舍不得杀了这个精明干练、能征惯战,特别是还年年都给自己上贡的宠臣了。
  正是因为早就看出了此点,和坤在与其他几位共同办理李侍尧案的钦差大臣商议之后,拟判李侍尧“斩监候”,而不是“斩立决”,将行刑时间推迟到秋后,到那时就由皇上来决定杀与不杀了。
  可和坤等人也只是拟奏,此等重案的判决最终应交三法司核准。若三法司依法定罪,必定会改判李侍尧斩立决,所以乾隆直接将此案交由大学士、九卿会审,估计他们会体察圣心,维持钦差大臣和坤“斩监候”的原判。这候 75zwo r g.c o m 章汜
  可是结果居然大出乾隆所料,大学士九卿会审的结果竟是认为和坤对李犯量刑过轻,应从重改为斩立决。这个结果是乾隆皇帝万万没有想到的,也正是目前让他大伤脑筋的原因。
  “和坤,大学士、九卿廷议将你所拟判李侍尧斩监候从重改为斩立决,你对此有何看法?”乾隆终是沉不住气地开口问道。
  和坤见皇上为了一个李侍尧如此殚精竭虑,不由心中暗暗叹息:“为了李侍尧,你愁眉不展,费尽心思,若是为了我,你会做到何种地步呢?今日你不忍杀他,他日是否会舍得杀我呢?”
  “回皇上,奴才以为,李侍尧历任封疆,实心体国,在各省督抚中尤为出色,虽然晚节有亏,但其情犹有可悯之处,应是罪不至死。大学士九卿虽已廷议斩决,但此案或可交由各总督、巡抚等封疆大臣们再核议一番,李侍尧身为封疆大吏却做出此等有负圣恩之事,当令其他督抚们闻此案能反躬自省,引以为戒。”和坤终于还是为皇上支了一招儿。
  乾隆的脸上禁不住露出了喜色,满意地看着这个事事都能体会圣意又聪敏多智的能臣,心中暗暗做出了一个令和坤意想不到的决定。强牺 75zworg.com 读牺
  “巡抚孙士毅知情不奏,朕原拟将其发配伊犁,但闻查抄其家时竟是不名一钱,如此清廉臣工,实当嘉表,朕意免其充军,留京适用。你职司吏部尚书,以为安排其何职为妥?”周全了李侍尧,皇上又开始关心起孙士毅来。
  对这个前任云南巡抚,和坤内心里是颇为厌恶的。云南吏治败坏,各府州县多有亏空,其责不在掌管军权的总督李侍尧,而在身为巡抚的孙士毅。而且,他采用偷梁换柱隐匿家财的伎俩虽然瞒过了皇上,却骗不了精明的和坤。一个久居高位的二品大员,在其上司及下属皆贪赃纳贿的情况下,竟能洁身自好到不名一钱,实在是过于欲盖弥彰了。
  此事令和坤十分鄙夷他的为人,认为他生性奸狡,倒不如李侍尧来得直率爽利。但是孙士毅毕竟曾积极配合过自己查案,还带头揭发过李侍尧,虽说不过是为了明哲保身,可也算是帮了他和坤的忙,既然皇上已有意留用,自己不妨做个顺水人情,安排个闲职给他。
  “孙士毅乃进士出身,颇富才学,奴才以为可加恩授其翰林院编修,命其篡校《四库全书》。”和坤心中的真实想法是,既然你孙士毅不愿做个货真价实的贪官,就去做个不名一钱的腐儒吧。制大 制枭
  自和坤奉旨以内阁名义传谕各省督抚,对李侍尧贪黩一案发表定罪意见后,各位封疆大臣们急忙纷纷表态。为了表示与李侍尧划清界限,他们几乎是一面倒地赞同大学士、九卿所议,从重从速处决贪官李侍尧。只有一位机灵过人、善揣上意的安徽巡抚提出李侍尧曾有功于国,皇上天恩,可否功过相权,对其稍宽一线,不予立即处决。
  凭此一折,乾隆皇帝终于找到了宽恕李侍尧的借口,李侍尧的命总算是保住了。不但保住了性命,这位老而弥坚的贪官大人后来又得以复出,既有新的功绩,又有新的贪黩,几起几落,最后还是得以善终,名列紫光阁二十功臣之一。而正如他所预见的,终是步其后尘的和坤,最后却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可见历史终究是人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