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霸天书 > 幻想 > 快穿之家有熊孩子 > 家有白眼狼(七)
  安宁家原本有十五亩地,陈家二老生病时,卖了五亩,剩下十亩上等田,种的全都是玉米。
  安宁觉得这个雍朝开国皇帝挺像种马男,而且还是那种带着金手指的种马男。因为玉米、土豆、红薯、棉花这些雍朝都有,据说是开国皇帝派人从海外带回来的种子。
  这古代种田那真是全靠人工,现在该收秋了还好说,庄稼苗还没长大那会儿,得全家出动,下地除草,直到瞎黑才回家。安宁家这十亩地玉米,除一遍草少说也得十天半个月。
  更让人崩溃的是,你这边拔完了一遍,回过头发现其实没有多少效果,因为野草又长出来了。
  当然现在也不轻松,因为要收秋种冬小麦了。以前家里有陈志远、陈志斌俩壮劳力的时候,现在安宁把他们哥俩全都送去读书去了。
  除了两个儿媳妇,真没人能帮安宁,更何况柳氏还得顾着刚一岁的小闺女,同样没什么下地干活经验的安宁干脆就花钱雇了二十个短工,两天时间就把玉米棒全都给掰回了家。
  掰完玉米棒子还不算完,玉米秸秆也得拔回来。这会儿她就是想请人,都没地儿找去。人家短工也都忙着收自家的庄稼。
  安宁从农场商城里买了一副透明手套,天天下地拔秸秆儿。她力气大,一天能薅将近两亩地。柳氏和李氏力气小,拔的特别费劲儿,安宁就让她们俩把自己拔下来的玉米杆子拢到一起,往地头送。
  忙了五六天才把所有的玉米杆子给收干净了,这边刚忙完,陈志远和陈志斌火急火燎的赶了回来。看见安宁领着两个儿媳妇已经把庄稼收回家了,陈志远哥俩的眼泪刷的一下就落了下来。
  安宁摸摸鼻子:“其实都是请人干的,我们仨没干多少活。你们哥俩回来的正好,犁地种麦子的事儿就交给你们了哈。”
  陈志远和陈志斌是拼了命的干活,想让安宁多休息。安宁看他们这样也就随他们去了,乐的在家继续绣自己的花开富贵。
  话说其实安宁早就把那两件绣活给完成了,要不是怕用的时间太短吓着王掌柜,她早就拿着绣品去换工钱了。
  陈志远和陈志斌在家帮着干了七八天的活,白天去地里忙,晚上坐在院子剥玉米,每天不累的筋疲力尽决不罢休。就想着自己多干一些,能让安宁少干一点儿。
  冬小麦种上之后,地里基本就没什么活了,但在农家,轻轻松松在家猫冬是不存在的。这个时候,一般家里的壮劳力会到镇上或县里打零工,挣点儿银子过年。
  女人就更闲不着了,一大家子的棉袄、棉裤和棉鞋都还没做完呢。不管是小媳妇还是大娘婶子们,出去串个门手里都拿着棉鞋,坐在一起聊八卦,丝毫不影响手里的针线活。
  原身也有几个关系不错的朋友,安宁以前并不喜欢跟人侃大山聊天。但这里一没网络、二没电脑,整天刺绣也是很无聊的。所以她现在也发展了一个新爱好,听别人侃大山。
  东家长李家短的八卦那是来者不拒,她虽然从不在人背后说三道四,但这并不影响她听啊。
  谨慎的她在人前从来不绣那些大件儿的绣活,就只缝衣服、做棉鞋,偶尔会绣荷包香囊啥的。
  但就这样,就足以让别人羡慕的不得了。虽然她们都多多少少会点儿女红,但刺绣却不是什么人都有机会学的。
  也有那没眼力见儿的试探着问安宁,能不能让家里的小闺女来跟着她学刺绣。没等安宁说什么,跟她关系不错的那几个就直接怼了回去:“想什么好事呢?安宁的刺绣是跟她外婆学的,传女不传媳的那种......”
  安宁抱歉的对她笑笑:“不好意思,如果你家姑娘真想学刺绣,可以去县里的绣庄试试。”
  那人讪笑着打了个哈哈,把这个话题给岔过去了。县里的绣庄可不是那么好进的,她以前就送孩子去过,人家没收。
  这不是听说郭安宁绣活好,想着她性子好,当着众人的面总不好意思拒绝自己,没想到冒出几个程咬金把事情给搅黄了。
  安宁可不知道她的想法,就算是知道了,她也不会教。无亲无故,她又不是吃饱了撑的,干嘛要费心劳力的去教别人啊?
  安宁估摸着时间也差不多了,就把绣好的步步高升和贺寿图用包袱皮卷好,送到了县里的绣庄,交给了王掌柜。
  王掌柜摸着她的绣品,连连称赞。还给出了绣庄所能给的最高价,步步高升三十两,松鹤延年贺寿图的工钱高达五十两。当然这也跟安宁精湛的绣技有很大的关系,这要是换了一般的绣娘,两件绣活也就是五十两左右。
  安宁对王掌柜的大方很满意,把另外一个包袱皮打开,拿出刚绣完的花开富贵,问他收不收?
  安宁绣的这幅花开富贵是双面绣,而且两面是完全不一样的。王掌柜爱不释手的摸了又摸,那猥琐的模样看得安宁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王掌柜沉吟了半响:“这幅花开富贵的绣工真是绝了,郭娘子的绣技越发的精进了。这样的绣品要是拿到京城,能卖出六七百两甚至上千两的高价。但你也知道,咱们小地方,没人能出的了这么高的价格。我嘛最多只能出三百两,郭娘子你看......”
  安宁把花开富贵往他面前推了推:“您给的价格已经很厚道了,真是谢谢您了王叔,以后我要是绣了好的绣品就给您送过来。”
  王掌柜一听,高兴的连道了三个好,小心翼翼的把绣品卷起来,用白绢包好,放到里屋。然后拿出来一叠银票,数了数,递给了安宁。
  安宁接过银票揣兜里,又补了些绣线和白绢,出了绣庄就往镇上赶。见了她娘,就把自己想在镇上置办个院子的事情提了一句。
  徐氏一听,立马就让孙子郭子礼去蒙学喊他爹。安宁二哥郭明宇回来之后,一听安宁要在镇上买个院子,毫不犹豫的就拍着胸脯说:“这事儿就交给二哥,过两天给你个准信。”
  徐氏催他:“你可快点儿,对了,给宁宁找宅子,尽量离咱家近一点儿。”
  顾明宇点点头,安宁塞给他二百两银票,郭明宇被她的大手笔吃了一惊:“宁宁,你哪来这么多银子?”
  安宁就把自己今天卖绣品挣的钱说了一遍,郭明宇有些不赞同的瞪了她一眼:“早就跟你说过,别绣大件,现在看着是挣钱,等老了眼睛出毛病就知道后悔了。”
  徐氏也忍不住拉着安宁的手再三叮嘱:“别整天赶着绣,让眼睛经常歇歇,你忘了你姥姥说的话了?这绣活是最伤眼睛的,你忘了你姨姥姥的眼是怎么瞎的?”
  安宁赶紧保证,自己以后绝对不会再赶活了,徐氏和郭明宇才算是不在念叨,放了她一马。
  安宁原本是想在县里买房子的,但陈志远和陈志斌兄弟俩跟着顾准读书,住在镇上更方便一些。在这后安镇,有她四个哥哥罩着,也不怕被人欺负。
  镇上的宅子不算太贵,牙侩又是郭明宇的朋友,最后买的这处新盖的两进的大宅子只花了一百二十两。
  宅子面积不小,房间也比较多,是她们这里典型的北方四合院,还带了一个宽绰的后院。这宅子买了,安宁并不急着搬进去,她准备好好拾掇拾掇。
  这首先,炕得重新做。北方冬天冷的很,架子床哪有火炕睡着舒服。还有夹墙、火道都得修,这样冬天烧炕的时候,屋子里面也能暖和。
  这些安宁都不用操心,她二哥郭明宇找人收拾的妥妥当当。屋里的家具是大哥郭明轩找木匠给做的新的,安宁领着俩儿媳妇缝窗帘、床帐,做被褥,也是忙得不可开交。
  年前宅子修缮一新,郭明轩找人给算了个吉日,安宁她们把家搬到了镇上。村里的老宅子她不准备卖,逢年过节祭祀啥的还得回去呢。她养的那些鸡装在笼子里被拉到了新家,后院地方大,刚好能用来种菜养鸡。
  家里后院和小菜园里种的白菜和萝卜,安宁平常没少浇稀释过的灵泉水。今年是大丰收,品相好的都被安宁存到了地窖里,品相稍微差一点儿的可以剁碎了掺在玉米糠里喂鸡。
  安宁一家搬到镇上住的消息,像龙卷风似的,在陈家村里火速传开了。说什么的都有,各种羡慕嫉妒的声音都冒出来了。
  对此安宁早有对策,她跟哥哥嫂子都已经对好口供了。对外统一说,是娘家哥哥帮衬着在镇上买的宅子。
  这话说出去,陈家村的人都信,安宁娘家条件不错,平时就没少帮衬她。那些说怪话的顿时就少了很多,偶尔也就是嘴上酸溜溜的感叹,有个给力的娘家真好。